 |
学校开展大型德育活动 |
 |
宁中120周年校庆,新疆班学生演出庆祝 |
 |
在食堂过古尔邦节 |
当生于斯长于斯的少年们,在中考之后为报哪所高中而纠结时,不会想到,同一时间,在遥远的新疆,有一群同龄人,正为能否来宁波中学读内地新疆高中班而满怀期待与忐忑;当普通高中的老师们因为学生成绩而焦虑时,不会想到,在宁波,有一群老师,一年又一年,因为陪伴新疆来的孩子,充当着亦兄亦父、亦师亦母的角色。 20年前,因西部大开发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百年宁中成为全国首批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13所学校之一。 岁月悠悠而过,20年来,从宁波中学走出去的新疆学生已达2275名,他们中的很多人考入985、211大学,走向社会。80%以上的毕业生回到新疆工作,在各行各业中渐成中流砥柱。 在所有宁波中学新疆班毕业生的心目中,宁波和宁波中学,成了他们人生实实在在的转折点。在这背后,则是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他们独特鲜明的人生体验。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范芝芝 陪伴,爱与耐心 是宁中新疆班的底色 在宁波中学新疆班2015届毕业生石良业的记忆中,一说起宁波中学,跳入脑海的第一幅画面,就是漫漫旅途,以及旅途中期待、憧憬和忐忑交织的复杂情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石良业,如今是一名戏剧导演,同时担任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教师工作。 72小时、48小时、37小时,每一年,不同的火车,载着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从新疆来到宁波。他们和石良业一样,怀揣着改变人生的梦想。 因为担心孩子们不适应,每一年,宁波中学新疆部的老师们都远赴当地,一路陪伴孩子们从戈壁滩到海滨城,陪伴,便成了接下来几年师生相处的底色。 “心情抑郁了,找老师;家里有事了,找老师;生活遇到难题了,还找老师……那一年,十五岁的我离家万里,却没有一丝陌生感,就是因为温暖有爱的他们给了我力量和底气。”这是刻在新疆班2013届毕业生阿尔达克心中温暖的印记。 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阿尔达克,如今是人民日报社新疆分社的一名记者。“宁中的老师,总是很有耐心。课堂上,一道题无论怎么讲,还是有人做错,这时候老师会来一句:‘那我就讲最后一遍。’大伙儿相视一笑,‘这肯定不会是最后一遍’,不信你下课拿着卷子去办公室提问,老师会耐心地给你讲一遍又一遍。”因为基础相对本部同学较弱,这样的记忆不只存在阿尔达克心中,也是很多新疆班毕业生共同的记忆。 工作第二年的英语老师庞亚琪,是宁波中学新疆班的一名年轻教师。“新疆班的学生,相互之间差距特别大,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非常有耐心,要通过幽默的上课方式,让孩子们喜欢上老师,喜欢上这门学科,慢慢追赶提高。除了学科上,还要在情感上关爱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帮助他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宁波中学新疆部,一个年级的班主任都在一个办公室里,他们会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教育和陪伴之道。“尽管我很年轻,但是老一辈班主任对学生的耐心、爱心,通过言传身教,深深感染了我。” 因为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和心血,师生之间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庞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能够教新疆班,幸福感很高,因为感觉自己每天在给予,给予本身就令人快乐。而且,新疆班的孩子们很热情,很懂得感恩。 逢年过节的活动 都是课程的一部分 “学习之余,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家,尤其是逢年过节。为此,新疆班老师们贴心地安排丰富的活动。周五晚上,经常包包子、做新疆拌面,每逢新疆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安排同学们聚餐,品尝新疆口味的饭菜,串寝室庆祝。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夜,班主任老师陪着我们在教室里看春晚,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零食,看着电视。多年后,我们才体会到,老师们牺牲了多少陪伴家人的时间。” 2007届毕业生李林荐,现就职于深圳平安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他的讲述,是宁波中学新疆部一贯以来的做法,这些甚至都已经纳入宁波中学新疆班的课程。一年又一年,远离家乡的少年,在这里找到了第二家乡的感觉。宁波,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个陌生的城市,而是充满温暖的回忆。 2009届毕业生、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袁广春说,当年宁波周边好玩的地方都走遍了,杭州、绍兴也都去过。在他看来,学校带领新疆班的学生博览山水,不仅是给他们放松心情,更重要的是,在旅途中,让他们接触社会;游玩中,让他们洞察世界。“这些潜移默化的东西,或许大家很难觉察,但这对一个人的人生,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身边悲观的同学,开始阳光起来。性格内向的同学,开始开朗起来。我们彼此更加了解、熟悉、信任。这对一个人的成长绝对胜过那些冷冰冰的考试分数。这些,我的学校一直在坚持着,上要顶着保障学生安全的压力,下要安排好每一步的行程。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有这样开放的教育理念,也更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坚持这样的教育观念。所以,我是幸运的。” “美丽浙江”游学、冬令营研学、开学第一课、邀请新疆班学生回家过年、成人礼,这些同属于宁波中学新疆班的课程体系之一——实践与研学。 在这些特别的课程中,老师们的付出,也有了特别的收获,不只是学业上的,还有情感上的。 卢仲芳老师是2000年新疆班的首届班主任,当年的学生,渐渐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她犹记得2008年去武汉培训,有一位老师发了朋友圈,新疆班毕业在武汉工作的学生看到后,马上联系老师,随后又联系另外两个在武汉工作的同学,带着家人一起来找老师,并利用周末时间陪老师逛武汉。他们说,“当年我们在宁波读书时,你们放弃节假日,陪我们一起玩,甚至大年三十都留在学校里,陪我们吃年夜饭。生病的时候,也是你们陪着我们,你们到武汉来了,我们带你们到处逛是理所当然的。” 说起曾经的学生,卢老师滔滔不绝。她说,有一位在杭州成家的新疆女生,一年春节带老公孩子来城隍庙、天一广场,让他们看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还有一位在武汉工作的女生,有一次先生来宁波出差,她要求先生替自己到宁波中学门口拍一张照片…… “作为老师,看到自己曾经付出心血的孩子们,在工作以后,依然惦记着宁波,惦记着宁波中学,惦记着师生情谊,感觉很幸福。”卢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