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冯刚老师接受记者采访 |
 |
米娜(左三)和学生们 |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甬行码技术团队代表在颁奖现场 |
 |
王春琳教授(左四)和他的团队成员 |
 |
孙军老师(中)和他的两个徒弟 |
2020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有磨难,这一年也很有爱。这一年里,在教育系统,大家用自己所学所能,支援抗疫,支教边疆,抒写“奉献”。 12月22日下午,2020年度“最美宁波人”颁奖典礼在宁波电视台举行。 退休教师冯刚、宁职院辅导员米娜瓦尔·艾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甬行码”技术团队获2020“最美宁波人”年度人物(群体)称号。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在西藏支教的孙军老师,获2020年“最美宁波人”提名奖。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房伟 李臻 王冬晓 王伟 通讯员 刘沪波 徐晓彤 郑连乔 郑俊朋 游玉增 陈恩 退休教师冯刚:回馈社会是件快乐的事 战时从戎,手握钢枪;卸甲归来,教书育人。 他是九死一生的抗美援朝老兵,也是购书藏书8万册的知名藏书家;他桃李满天下,却陆续捐献所有藏书反馈社会;他生活勤俭清贫,但帮教资助贫困学生500余人。 他叫冯刚,他是宁波大学退休老师。 12月22日,他荣获“2020年度最美宁波人”荣誉称号。 卸甲归田 他藏书育人 走进冯刚老人位于溪口镇五林村的家,目光所及,除了一张床,都是用各种材料搭建起来的书架,书架上放满各种书籍。在一处书架上,记者看到好几张被固定在相框里的老照片,其中一张,便是冯刚年轻时身穿军装的样子。 1950年2月,21岁的冯刚从学校毕业参军入伍,1952年9月12日随部队入朝参战。1955年,他复员回国,在鄞县云龙乡校成为一名教师,继续深造后,他在宁波师范、余姚师范等处工作。 冯刚出生书香世家,一生为书痴迷,几十年来,他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桃李满天下,而买书、读书、藏书的爱好也从未间断。 退休后,他的退休金大多用于买书。1996年,冯刚家里藏书达2.2万册,入选“首届宁波十佳藏书家庭”。近几年,他的藏书更是超过8万册。他在溪口镇石前岙村的老宅,门前写着“智慧书屋”几个字,4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放了20多个书柜,而他的工作区,则放在了狭长的过道处。 10年间,冯刚在这间老宅义务开办寒暑假学习班,桃李无数。他不仅把藏书借给孩子们,还资助了500余名贫困学生。 签遗体捐赠协议 回馈社会 2008年4月,冯刚签订遗体捐赠协议,成为宁波市奉化区第16位登记的遗体捐献者。“我的命是其他战友给的,我身上的一切都是别人给的。”他说。 2015年,石前岙村的住所拆迁,冯刚搬到中山社区新居。看到附近五林村建起了村委会大楼,他主动捐出1.4万余册藏书,还自掏腰包购置了桌椅、书架等相关设施,建起溪口镇第一个村级图书馆。 “不管社会多么浮躁,我相信每个时代会有人爱读书。”冯刚说,他92岁了还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不生锈的头脑,靠的就是勤于读书。这些年,他已经陆续捐出去了8万余册藏书,是宁波远近闻名的藏书家。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自我,只为大家。他说,能回馈社会,是件快乐的事。 知冷知热更知心的“娜姐”:架起民族融合“桥” 她是十年教龄的高校辅导员,助力学校培养43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192名毕业生; 她是热心志愿者,多年来带着学生一起开展近百场公益培训,服务对象8640人次; 她是米娜瓦尔·艾力,一名85后维吾尔族姑娘。 12月22日,她荣获“2020年度最美宁波人”荣誉称号。 她是知冷知热 更知心的“娜姐” 2006年,20岁的维吾尔族姑娘米娜来到宁波大学求学。在这座陌生的城市中,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温暖着她的心。伴随着对宁波的了解,她慢慢喜欢上这座城市。毕业后,她留校当了一名辅导员。 2011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急需一名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融入学校、融入宁波的专职辅导老师。得知消息的米娜,第一时间报了名。 说起原因,米娜动情地说:“宁波温暖着我,我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更好地在这里学习知识。” 虽然是大学的辅导员,但同学们更喜欢叫她“娜姐”“姐姐”。因为她那满腔的热情和个性化帮扶,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心中知冷知热又知心的姐姐。 经过探索,米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分层、分类、分时段”服务管理,根据学生不同的特性和薄弱环节,从语言能力提升、专业课程学习、就业指导帮扶三方面入手,帮助大家提升综合素质,更快更好地融入宁波。 “米娜工作室”的 担当和贡献 2017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米娜工作室”,为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专设了一个家园。 米娜说:“融入更要融合,融合就需要我们更多担当社会责任。” 为此,她牵头成立多个公益团队,包括全省首支少数民族大学生城管义工服务队、“护河队”等,并结合学生兴趣爱好,成立了舞蹈团、足球俱乐部等社团。然后,通过“校地共建”等模式,和学生一起走进社区,走入社会,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米娜工作室”的模式和育人成效,得到高度评价。她荣获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国家教育部“第十一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浙江省首批“和谐融入之星”、宁波市高校“优秀思政工作者”、宁波市北仑区“十大杰出青年”“新时代好青年”等荣誉。 “甬行码”团队:为地方发展添砖加瓦 宁波个人信用“天一分”,他们做的。 助力全市疫情防控的“甬行码”,也是他们做的。 他们,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智能健康大数据技术团队。 在2020年的“最美宁波人”评选活动中,他们获评“最美宁波人”(抗击疫情群体代表)。 34小时 攻坚研发“甬行码”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着宁波的城市治理水平。 “在谁都不能独善其身的疫情面前,作为高校教师、科技工作者,我们能做些什么?”2月2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智能健康大数据技术团队负责人陈根浪所居住的社区开始封闭管理,一次进出门岗找不到纸质通行证的尴尬,让他萌发了开发一套社区疫情防控管理系统的想法。 “打铁要趁热”,他把想法告诉团队成员后,大家一致认可,并踊跃报名参加。 经过师生连续34小时的昼夜奋力攻坚,甬行码1.0版本在小区投用,并迅速拓展到1000余个小区,宁波因此成为全国最早采用社区疫情信息化防控的城市。 面对疫情防控新情况、新形势,团队合力迎难而上,拼时间、赶进度、抢先机,数次对“甬行码”技术进行改版升级,不断满足用户对数据安全、运行速度等方面的新需要。为了更好助力全市疫情防控,团队将相关技术全部移交宁波市公安局。目前,“甬行码”已累计覆盖1000余万人,为宁波全域范围的精智防控做出了积极贡献。 “天一分” 为甬城市民信用画像 2020年1月3日,宁波“天一分”一经推出就迅速刷屏,社会关注度大幅蹿升,成为甬城市民关注的一大社会热点。为宁波个人信用“天一分”背后提供强大“评价模型”数据技术支撑的,也是这个团队。 为优化“天一分”数据模型,凸显模型的公正性、全面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团队成员克服专业知识局限,恶补社会治理、社会资本、信用理论、认同理论等数据技术外知识,扬长补短,系统构建了综合型评价模型,实现了“采信、评信、用信”信用评估闭环,为18周岁及以上1100多万宁波市民画好信用画像,成为打造诚信宁波的“智慧之眼”。 近年来,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奖、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发表SCI国际学术论文50余篇,也为地方发展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技术过硬、扎根基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宁大海洋学院王春琳教授:用创新抒写“科研人”情怀 年初,他和团队助力全国14个城市20多家养殖企业渡过难关。 9月底,宁大海洋学院东海青蟹盐碱地科研项目成功验收,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今年,他异常辛苦也收获颇丰。 他,就是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春琳教授。 12月22日,他在2020年度“最美宁波人”评选活动中获提名奖。 他助力20多家 养殖企业复工复产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疫情打乱了生产节奏,王春琳教授是宁大海洋学院院长,也是国家虾蟹产业体系(海水蟹生态系统养殖)岗位科学家,助力复工复产,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年初,他和他的团队通过电话、网络了解养殖户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点对点”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现代农业(虾蟹)产业体系,向农业农村部提供了“海水养殖新技术”学习资源供全国水产养殖者观看。之后,他和团队又通过全国青蟹产业联盟在网络媒体上宣传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青蟹养殖生产指导建议”,并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了“新冠疫情中后期水产养殖对策及相关政策建议”。在此期间,他和团队还到奉化臭皮匠水产养殖公司、宁波韩鑫水产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现场指导,为养殖户排忧解难。 他带东海青蟹 在黄河盐碱地安家 今年9月底,有个好消息从河南延津传来,东海青蟹盐碱地科研项目成功验收,这意味着全国内陆4.5亿亩盐碱地有了发展青蟹养殖的可能性。 自2016年起,王春琳教授带领海洋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团队逐一攻克青蟹在盐碱地“能不能存活”“能不能养殖”“能不能出效益”的科研难题,不仅申请了两个发明专利,更是将东海青蟹成功养在了黄河滩盐碱地上,为当地村民蹚出了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 今年56岁的王春琳,从事水产科研教学34年,如今,他已是宁波大学水产学科带头人。 荣誉代表过去,未来责任重大。“接下来,我要努力把宁大水产学科冲进全国一流学科,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壮大。”王春琳说。 援藏老师孙军:获提名是一种激励 12月22日晚,冬至夜。 在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支教的宁波四中生物老师孙军,赶上了家里的冬至晚餐。 当天,除了冬至夜家里久违的晚餐,还有“最美宁波人”颁奖典礼。 因为在雪域高原的教育“造血”,孙军在2020年度“最美宁波人”评选活动中获提名奖。 他觉得 其他获奖人更了不起 2018年8月,孙军得知首批“万人支教计划”的消息后,毅然报名援藏。他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也想为偏远地区的教育尽一点自己的力量。 每一次从宁波到海拔3600米的拉萨堆龙德庆区乃琼镇,孙军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严重高原反应。但是,身体上的不适,没有阻挡他援藏的脚步。 第一轮一年半援藏结束后,因为负责筹建的实验室还没建完、因为带的徒弟还没出师、因为在编的校本教材还没编完、因为割舍不下还剩半年即将毕业的学生,2020年,他又申请了新一轮的援藏工作。 这个学期,孙军在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担任两个班级的生物教学任务,和两个实验室的负责工作。他积极参加学校“阳光自主学习”课改活动,参与编制导学案、各类试卷和电子辅导资料;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他还参加了研训班,进行了一对一师徒结对帮扶,为那曲地区教育“输血”“造血”。 在西藏两年半,他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站在“最美宁波人”颁奖现场,孙军说,“和其他人比起来,我做的真的不算什么。对我来说,这次被提名,可以说是一种激励吧,激励我尽自己的力量再多做一些事情。” 援藏是一种付出 也是一种收获 入藏两年半,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是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对我们的友好态度。”孙军说,校园路遇学生,孩子们都会停下来,鞠躬,响亮地说:“老师好!” 有一次监考,他嫌凳子冷不想坐,就站着监考。没想到一个男孩子拿一块布上来,刷刷刷擦了一遍凳子,响亮地说:“孙老师,您坐!”原来,这个孩子以为老师嫌凳子脏不坐。“虽然生活很苦,但为人师,很幸福。”孙军回忆自己的支教生活时如是说。 如今,在这所学校里支教的浙江老师有30人,多的时候达50多人。2020年,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的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最好,这是对这群援藏老师工作的最好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