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1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少年模式” 不能形同虚设

    央视曝光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乱象。平台“青少年模式”真的管用吗?记者打开一款应用较广的短视频APP,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不久便刷到了明显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下方“青少年模式”五个大字形同虚设。该APP下载量达3.8亿次,位居下载排行榜第三名。另外,青少年模式还存在着技术漏洞。

    (2020年12月28日央视网)

    目前,我国网民已达9.40亿人,其中近2.23亿是学生,占比达23.7%。在网络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环境下,保护青少年安全上网、免遭不良信息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平台“青少年模式”被视为安全防护利器,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社会各界对此寄予厚望。然而,现实并不乐观。

    真正的“青少年模式”,理应是一道信息“防火墙”,藉此识别青少年用户,限制上网时间和时长,对内容进行主动筛选,阻断不良信息,且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等功能。

    然而,从记者调查情况看,部分APP并未严格遵守规定,为了商业利益考虑,只是做表面功夫,令“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比如某款热门短视频APP,在“青少年模式”下,仍然可以刷到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画面充满色情意味。还有一些应用存在技术漏洞。将APP卸载重装,处于游客模式,便可解锁所有内容。部分APP的限制功能仍可用,用户仍可任意点关注、发表评论,甚至进入商城消费。诸如此类的问题,均令“青少年模式”失去了防护作用。

    现在“青少年模式”只是倡导性的,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且功能限制与平台商业利益冲突,导致平台缺乏足够的执行动力,往往采取敷衍应付态度。今年6月1日实施的新《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明确要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因此,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更完善的配套制度,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强制性标准,要求平台必须严格执行,并施以严厉处罚措施,以促进平台认真落实“青少年模式”,真正发挥“守护者”的作用。

    江德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