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在野趣四玩课程中自由创作。通讯员供图 |
 |
田园阅兵主题活动,孩子们制作的南瓜坦克。 通讯员供图 |
在宁海县越溪乡,有一所看似其貌不扬的农村幼儿园,开发出了一系列让全县幼儿家长羡慕的“田园课程”,并在2020年12月被评上省一级幼儿园。它就是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幼儿园。 在这所只有175名学生的幼儿园里,每天有45分钟的果蔬特色区域活动,每周一小时的植趣生态体验活动,每季一周的果蔬收获实践活动,每学期一次的美食节……丰富的乡土园本课程不仅让不少孩子天天吵着要去上学,甚至吸引了住在宁波市区的家长,坚持要把孩子送到这里。近日,记者走进这所幼儿园,看看到底有什么“魔法”。 巧取自然资源 深挖“田园课程” 从外面看,这是一栋普普通通的4层楼校舍,但走进里面,发现别有一番天地。用沙池、土坡、溪石、菜园搭建的微田园,用玉米叶、树枝、稻草、丝瓜等自然物创设的展示廊,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都流淌着诗意田园的气息。该园副园长徐丹丹介绍说:“这些墙上、走廊上展示的作品,都是由老师和孩子们在田园课程中亲手创作的。” 来到二楼的“木玩坊”,十几个孩子正在工作台上敲敲打打,防护手套、护目镜、围裙、袖套等装备上身,有的正在看自己绘制的设计图,有的在材料区寻找自己需要的工具,俨然像个小木匠。在半成品区、成品区,则展示着孩子们制作的汽车、飞机、坦克等作品。 在隔壁的教室里,还有“果玩坊”“石玩坊”“草玩坊”,在每周一次的野趣四玩课程上,孩子们都可以来到这里,进行自由创作。“幼儿上了中班后,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这个课程是持续性的,每批孩子在一个月内,分四次课程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徐丹丹说,为了提供“有深度、能落地”的课程支持,顺应植物生长、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师生们就地取材,在幼儿园的农场开辟了四季菜园,种植春豆、夏瓜、秋果、冬菜,并将收获的农作物作为课程资源。 孩子们可以采摘豆子、蔬菜来做艺术拼盘,用玉米叶、丝瓜藤制作成创意十足的各种小动物,山里捡来的木头敲敲打打变成了玩具车,在这些课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与花草果蔬互动,与沙土泥石对话。孩子们在快乐而真实的乡土体验中交流感知,快乐创作,学会了爱护植物、呵护生命,随处可见的原创作品虽显稚嫩,却每每让人惊喜。 从老师不愿意来 到孩子天天吵着要上学 其实,越溪乡中心幼儿园在成立时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课程按照省编课程依葫芦画瓢,没有完善的园本课程。“更苦恼的是每次招聘老师,大家都不愿意来,一开始只有三个在编教师。真是困难重重。”回想幼儿园初创时的情况,园长蔡金素老师感慨万千。 越溪乡中心幼儿园创办于2009年,蔡金素老师就是在那一年从县城来到越溪乡的。那时候,课程千篇一律、办学没有特色,幼儿园缺乏吸引力……“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决定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改革推进教师和学生家长育人理念的转变。”看着校园前的那片田野,一颗“自然教育”的种子在蔡金素的心中悄然萌芽,“既然是农村幼儿园,那就就地取材,研究田园课程吧!” 优秀的课程背后需要专家的指导,课改之路也离不开专业的引领。2017年6月,越溪乡中心幼儿园迎来县绩效考核检查,很幸运得到了市名师专家的现场指导,为该园《田园课程》的二次课改指明了方向。 蔡金素说:“专家在对我们田园课程给予极大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过于零散的问题,建议依托省编教材的拐杖,多元整合,有效梳理。”之后,该园开始探索以一年四季串联每个主题的种植、美食、创艺课程。为了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该园多次组织教师到杭州、无锡等地的特色幼儿园学习培训,要求老师做到“心中有儿童,眼中有资源”,满足儿童到真实情境中学习探索的需求。现在,不少孩子天天吵着要来上学。 在市区工作的律师爸爸 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 这10年,老师们课程理念更新了,课堂变得生动有效了。 如今,20位专任教师中,走出了一位县名师、3名县学科骨干,5名教坛新秀,还为其他乡镇输送了一位园长、2位业务园长。该园“田园日记”主题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获宁波市2016年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圈圈乐”创艺作品三次获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大奖,并被省教育厅编入幼儿园游戏资源丛书《幼儿园自制教玩具和游戏》。“百变玉米龙”在教育部举行的2018“张骞杯”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教玩具展评活动中获得优秀作品一等奖。 课程研究的诸多成果,让这所地处农村的幼儿园有了办园特色,有了名气,也吸引了部分老师、学生家长慕名而来。嘉嘉的父母都在宁波市区工作,爸爸是一名律师,但嘉嘉的爸爸选择把他送到越溪乡中心幼儿园。 为什么会把孩子送回乡下读书?嘉嘉爸爸回答:“很幸运我的家乡有一所这样的幼儿园,我很认可这里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能享受乡村田野间的乐趣。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决定没有错。孩子非常喜欢在这里上学,就连节假日都想来幼儿园。” 该园骨干教师张安娜笑呵呵地说:“我比较喜欢创作,农村的自然资源多,特别有利于我的教学想法。我很享受在这里的教学生活,现在我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 ■专家点评 宁波市教科所 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 北师大学前教育博士 余海军 在浙江省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以儿童的视角生成和开展课程?如何让儿童成为课程创生和实践的主人?在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幼儿园“田园课程”的探索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定的答案。 概而言之,即课程建设中的“三成三问”方式: 其一,课程内容的“生成”起源于儿童兴趣。无论是果蔬农场采摘,还是创艺蔬果画的开展,皆源自于幼儿本真的兴趣和需要。而此种兴趣的激发和延伸,则需要教师的“三问”支持,即:孩子们喜欢些什么?孩子们想玩些什么?教师们能做些什么? 其二,课程路径的“形成”有赖于儿童行动。作为“田园课程”主要载体,野趣四玩是其核心抓手,“木玩坊”、“果玩坊”、“石玩坊”、“草玩坊”创意和实施,皆有赖于幼儿的想法和做法。而此种想法和做法的深化,也需要教师的“三问”支持,即:孩子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是什么?孩子们还想玩些什么?孩子们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 其三,课程开展的“成效”呈现于儿童表现。“田园课程”之所以得到教师和家长们的认可,其核心在于课程的成效看得见,儿童的成长看得见。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三问”支持,即:孩子们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们获得了哪些经验?孩子们收获了哪些良好的品质?并以多样化的方式予以呈现和展示。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静待花开”,助力儿童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