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霞 龙观乡中心幼儿园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丰富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学习简单的社会行为技能的过程。 农村地区富有独特的生活教育资源,如何将其转化为有益经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生活体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借助于当地乡风民俗,让幼儿走进真实的生活教育现场。以中班《美味的干货》为例,从建构适宜的班本项目活动为思考,支持幼儿通过自主实践,获得有益的社会性经验发展。 关注兴趣 确立项目主题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融入幼儿生活,敏锐地捕捉其感兴趣的内容。 新年临近,幼儿园氛围渐浓。一日,孩子们午餐后散步至后花园,发现大班哥哥姐姐们已将农家小院盛装打扮,大红灯笼高高挂,春联福字齐上阵,喜庆又热闹。看孩子们兴致高涨,我随即追问:“小院里将要举办‘家乡的年味’新年活动,你们知道在我们家乡,新年会吃哪些美食呢?”大家有说年糕、有说糖葫芦、汤圆等,但关于“家乡的年味”,知之甚少。 “老师,什么是家乡的年味?我们家乡的年味有什么呢?”这一次对话也就拉开了我们本次《美味的干货》班本项目活动的序幕。 二 立足经验 探索实施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强调立足幼儿的经验,以幼儿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作为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将幼儿的经验和兴趣点生成为可探究的项目,释放幼儿天性,更好地支持幼儿的社会性学习。 (一)年味初体验 感知自主选择的乐趣 幼儿园的新年特色活动“家乡的年味”即将开展,每个班都可以自主选择一种家乡的年味进行制作和售卖。 在孩子们的讨论下,我们决定先进行一次“家乡的年味”大调查。他们通过询问父母长辈,了解到每逢过年时节会置办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年货,比如:包汤圆、酿米酒、炒干货、做腊肠、做年糕。通过激烈讨论后,大部分孩子认为“炒干货”听起来又新鲜,又有趣。因此“炒干货”以明显优势胜出。此过程, 孩子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前期谋划, 感受到自己做主的乐趣。食材决定了,后续一系列事情又该怎么做?孩子们对此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二)年味总动员 体验同伴协作的意义 幼儿个人的社会经验有限,在集体活动中,其经验能得到重组和再构, 不断生成新的经验。民俗体验活动着重让幼儿亲身体验、劳作,了解家乡,萌发爱家乡的情感。面对新问题,孩子们又展开了思维的碰撞: 航航:“接下来该怎么做?我们没有花生和瓜子,去哪里找呢?” 皓皓:“农家小院有灶台和锅,好像可以去那里炒一炒诶。” 杨杨:“可是我们又不会炒。” 程程:“我奶奶可以来帮忙哦,我们家里有这样的锅,炒菜可好吃了!” 教师:“你们的想法很好!那么食物炒好后,怎么保存?怎么包装?谁去代表我们班把这些年货美食卖出去呢?” 面对孩子的疑惑,教师始终坚守儿童立场,问题和讨论由孩子主动发起,教师以支持者、引导者身份参与协商、对话,以此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促进幼儿获得主动、生动的发展。最终,大家决定分成4组,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分别创设并参与到“采购组”“炒货组”“包装组”“售卖组”。各组生成后,孩子们开始他们的工作,俨然成了真正的小主人。 镜头1:采购组 采购组的孩子们首当其冲,提着菜篮子兴致勃勃前往超市采购。一路上有村民看见笑着问:“小朋友,这个时候你们不在学校上课做什么去?”“买花生去!”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来到超市,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所,孩子们突然变得茫然、不知所措。教师鼓励他们寻找超市工作人员进行求助,豪豪灵机一动说:“我知道了,工作人员穿了特别的衣服,我们一起去找吧!”大家齐心协力找到工作人员,知道了食材位置,又一步步完成称重、付款(使用班费)等一系列操作。谢过工作人员后,孩子们带着“成果”返回幼儿园。 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从胆怯、茫然变为主动尝试、大胆发起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态度。 镜头2:炒货组 食材有了,但孩子们不会炒制。按照事先的分工,炒货组的程程请来了奶奶当外援。当大家拿着生花生和瓜子来到农家小院,兴致勃勃打算炒制时,奶奶发话了:这两种食材可不够,还需要海苔和盐。当孩子们觉得沮丧时,奶奶拿出海苔和盐。并告知大家海苔不能直接炒,要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解潮了才可以。在奶奶帮助下,孩子们完成了晒海苔、剥花生壳、食材分盘、备柴火等准备工序。 事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繁琐,但小朋友们一起认真努力完成,在共同劳动中收获了知识,学会了坚持,还学会了与同伴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最后和奶奶一起炒制成功。 镜头3:包装组 食材炒制完、冷却好,接下来就该包装组上阵。他们事先请家委会冉冉妈妈采购好了一批包装袋。袋子到货后,大家傻了眼,包装袋外壳空空如也,一点图案也没有。怎么办? 对装饰包装袋,孩子们想法很多样,琪琪提出的想法最大胆,最具有挑战性。获得大家支持后,她与几位好朋友壮着胆子一起到大班:“哥哥姐姐你们好,能帮我们写一些‘福’字吗?我们需要装饰包装袋。”哥哥姐姐们很爽快地答应,还动员全班一起写“福”字,孩子们连连道谢,将“福”字带回教室剪下来,和自己画的窗花、灯笼等一起装饰上去。最后的包装环节,大家一起分工,由于数量比较多,不少孩子都感觉疲惫,但老师说过: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最终,一包包成品“出炉”,孩子们高兴地大喊:“哇,终于包完咯!马上就可以去卖啦。” 整个过程,孩子们大胆表达自己,积极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也学会了感恩,在同伴互助中增进了理解和信任。 镜头4:售卖组 前期工作完成后,孩子们又提出了新问题。会不会卖不掉?卖的钱归谁? 通过交流,孩子们得知这些年货售卖得来的钱,将全部投放到班费中,供下学期采购班级材料使用。活动当天,售卖组的妮妮和翔翔,在自家铺子上大声吆喝:“快来买呀,香香又美味的炒花生和炒瓜子,统统5元一包,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途中,妮妮更是在妈妈鼓励下,来到铺子前招呼其他班的小朋友来购买,活脱脱像个小老板。很快,货架上花生和瓜子售罄。数了篮筐里的现金,以及妈妈微信和支付宝里收到的钱款,两个激动地说:“哇,我们赚到了好多好多钱,太棒了!” 当所有辛劳换来成果后,孩子们真真实实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并收获了特别的成就感。所有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地培养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及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三)年味分享会 感受集体分享的喜悦 在幼儿园“家乡的年味”新年活动中,全园孩子们都穿着喜庆的红衣裳,在爸爸妈妈带领下,来到年货售卖现场,看其他小朋友们的家乡“土味儿”年货,如腊肠、酒酿小圆子、花色年糕团、土猪肉饺子等等。孩子们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嬉笑谈话声,构成了一个热闹、喜乐的氛围,映衬着一张张欢愉的笑容。 三 总结提升 促进持续发展 本次体验活动的开展没有教师刻意“指挥”,难免存在不完美。每个活动环节中,孩子们一起发现,思考不足之处,如采购组前期缺少计划导致食材采购不充分,炒制和包装环节有食材浪费的现象,售卖组的价格制定有待商榷等,这些不足,都是孩子们自主参与的真实写照。 正是这一个个不完美的活动,促使孩子们独立思考,引发合作探究,在环环相扣的活动中逐渐提升社会性发展,社会能力自然而然地习得起来。相信这一段特殊经历,定会沉淀到孩子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能力,并延续到日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受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