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指出58%的App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弹窗广告仍然存在色情、赌博、暴力甚至诱导自杀等违法信息,成为增加安全风险、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毒”窗。并且,弹窗广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产业链。 (据《法治日报》) 如果你是家长或是老师,大概都碰到过这样尴尬的情形:家里孩子或班里学生要用一下你的电脑,屏幕上常常莫名其妙弹出一些视窗,有些文字、图片和动图、视频实在是少儿不宜、不堪入目,你本能地快速点击关闭,但奇了怪了,往往找不到关闭按钮,反而越点越多,层层叠叠,让人真不知该如何收场。 近年来,网络技术日益进步,网络资讯日益发达,然而与之伴随的网络弹窗也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防不胜防,电脑端是这样,手机端、PAD端也是如此,这些弹窗通常包含淫秽色情、暴力血腥、玄幻荒诞、虚假广告(信息)、低俗迷信、伪科学以及木马病毒等种种不良、粗劣甚至违规违法内容,加上其出现的方式更具强制性和不易清除性,常常自行安装和强行打开,难以点击关闭,让大家不堪其扰,影响上网体验和工作效率,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极易被引导点击浏览,对其身心健康、价值观念、情趣品味产生严重损害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反正,笔者现在是不敢让正在读小学的儿子一个人用我的电脑和手机的,必须陪伴其左右全神贯注警惕不良弹窗的突然出现。 对于网络弹窗,网信办、工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在2014年就发布了相关管理法规,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然而时至今日,违规弹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屡禁不止,呈愈演愈烈之势。对此,广大网民特别是家长、教师等群体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尽快采取专项行动,切实加强监管整治,对网络运行商,浏览器、防护软件开发商以及电脑硬件初始设置单位等网络主体提出相关强制性要求,必须预置好简便易操作的网络弹窗屏蔽程序,对于包含有害信息的弹窗能够研发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自动过滤,对恶意发布种种不良弹窗的网络主体要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同时,广大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部门也要在上级指导下做好常规性的网络清理、技术指导等工作,集各方力量共同营造整洁有序、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确保广大未成年人能绿色上网,不受网络弹窗的干扰、误导和侵害。 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