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种植农作物。 |
 |
孩子们开心参与“舜耕”课程。 受访者供图 |
将“舜耕”课程渗入幼儿的劳动教育 培养孩子从“被动地要我做”变成“主动地我要做” 幼儿因年龄小,在自理时会碰到不少实际困难,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代替孩子去做。那么,幼儿劳动教育,有没有这个必要?相关话题一度在各大论坛上引发讨论。 余姚市低塘街道实验幼儿园在实践中摸索五年,形成《旨在幼儿劳动素养培育的“舜耕”课程行动研究》。这一特色教育,通过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让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经验,在劳动中淬炼成长,从“被动地要我做”转换到“主动地我要做”,至今已惠及上千名孩子,赢得家长、社会认可。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将民间手艺融入劳动教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然而,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该如何参与,各方看法都不一样。”宋云淼是余姚市低塘街道实验幼儿园园长,在幼教岗位中呆了二十多年。 她注意到,起床自己穿衣穿鞋还是由父母帮穿,自己洗脸还是父母帮洗……类似的生活小细节,幼儿因不懂程序和方法,自理时需要花很长时间,一些家长会选择帮孩子处理,觉得都是“小问题”。 “但在幼儿的眼中,劳动就像游戏一样,存在于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试着在环境、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提升孩子的劳动技能。” 宋云淼说。 余姚存在着绚丽多彩的民间手艺资源,比较著名的有麦秆编(也称“麦编”)、剪纸、扎染、土布等,同时低塘街道又是传说中“舜”耕作过的地方,有着“茅湖遗址”“虞舜纪念馆”等文化资源,何不将这些利用起来? 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宋云淼带领该幼儿园老师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征,2015年起开展 “民间手艺”教学活动的探索研究,4年后打造出“舜耕”课程体系。 分年龄段制定教学方案 民间手艺究竟要给孩子带去什么?小中大班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开展教学活动?针对这些,幼儿园邀请多位学前教育专家“把舵”。 在专家们的引领下,“舜耕”课程体系从幼儿的“手动、口动、心动”出发,围绕“真操作、乐表达、美体验”这三组关键词,制定民间艺术在小中大年龄段的分阶段实施的方案。 以扎染为例:小班孩子能利用多种材料进行滴染、喷染;中班孩子能利用橡皮筋等工具扎结,独立完成扎染作品;大班孩子能够利用夹缬、缠绕、缝针、抓折的方法进行多色扎染,尝试将染布块加工成艺术品,实现层层递进的劳作能力。 相比传统的操作工具,幼儿园还结合小朋友的年龄特征,注入新鲜的“用具”。缝针、用线捆扎在扎染中经常要用到,而针线对于中小班幼儿来说极具难度的,考虑到安全和美观性,老师们提供软电线、扭扭棒、粗细不等的橡皮筋,用于幼儿的扎花,以物代物,促进幼儿的学习的积极性。 每学期不定期更换作品 “麦编”是当地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从小就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宋云淼带动全园一起学习。“麦秆作为常见的农作物,浸水后柔软且不易折断,适合幼儿操作。幼儿园从创、寻、习、展四方面入手,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成为小匠人。”宋云淼说。 该幼儿园利用一块2亩多的种植园地,建设户外麦秆寨,孩子们可以在其中看着大麦的发芽、分蘖、拔节、抽穗,也可以邀请爸爸妈妈来园一起进行体验创作,进行各类大型的活动。 如今,走廊内都是麦编达人、剪纸艺人、扎染及陶艺高手的作品,随处可见的“艺”萦绕着这所幼儿园。 实践中爱上民艺爱上劳动 低塘当地有个习俗,出嫁后第一年端午节媳妇回娘家,要带回一把自己亲手做的麦编扇子,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因此,这把扇子在当地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别名,叫望夏扇。 上大班的涵涵一边打开扇面给大家看,一边骄傲地说:“这是我奶奶做的!她可厉害了!”因为小朋友们都很好奇,扇子是怎么编织出来的,后来涵涵奶奶被请到幼儿园,给大家上了一堂手工课。鼠、牛、虎、兔……依照十二生肖顺序排列,涵涵奶奶现场制作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种开心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兴趣十足,更有兴趣研究制作。 “有时我们看来,劳动教育琐碎,但在孩子那里,这却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宋云淼说,经过几年的实践,孩子们一边学习传统技艺,一边养成“独立主动”的劳动观念,试着自己穿衣服、鞋袜,自己背书包、上下楼梯,帮助老师擦桌子、分碗、分调羹等等。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体现了在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孩子们由此习得了更多的劳动技能,进一步促进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 专家点评 余姚市教育评估 中心主任潘巨良 让课程 呵护幼儿成长航向 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我们吹响了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号角。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加快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是摆在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命题。 低塘街道实验幼儿园以科研引领课程改革作出有益的尝试,经过五年摸索,打造“舜耕”特色课程,课程理念先进,课程体系较为完整,实施路径清晰,课程实效赢得家长、社会的认可。学校从园本实际出发,整合幼儿园、家庭以及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当地麦编、剪纸、扎染、土布等民间手艺资源,结合幼儿生活与年龄实际,以劳动体验为主线,逐步构建起“舜耕”课程体系,遵循“儿童发展为本”的课程定位,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老根——“虞舜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响应习总书记对劳动教育重要指示的时代召唤。 培育“独立主动”的劳动观念是 “舜耕”课程价值的突出亮点。通过“手动、口动、心动”,让幼儿在“得、学、习、享”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在劳动中淬炼成长,改变家长包办代替的劳动现象和劳动观念,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必将有助幼儿一生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