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展示 学生体质健康报告 |
这个期末,北仑区顾国和中学1100余位学生都收到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特殊成绩单:这份成绩单写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学生体质健康报告。 这份体质健康报告,是这所学校正在进行的“生命教育”中一环,据悉,该校正在积极探索多维立体的生命教育体系,并初显成效。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周璟 杨阳 一份“私人定制”的 体质健康报告 同学们欣喜地读着这份“私人定制”的“成绩单”,有的写着:“食物多样化,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多食用鱼肉蛋奶,瓜果蔬菜,是有利于视力健康的营养膳食。”有同学收到的建议是:“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的睡眠。” “哎呀,我以后不再喝可乐了!”“我好喜欢奶茶的,现在也要戒了。”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发出感慨。 原来,报告涵盖了“基本体质表、基本技能表、体质健康建议、运动技能建议、个人健康目标及措施”等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做出的个性化分析和建议。 705班史益凡同学的妈妈看着孩子带回家的报告,激动地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健康报告,作为家长的我们从中读出了不一样的温暖。学校不仅仅关心孩子的成绩,更关心着大家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顾国和中学为什么会推出《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学校生命教育的领头人,学校党支部书记张林介绍说:“新时代的生命教育,不再是狭义的生死维度,而是从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生命责任、生命美感等维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认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让学生、家长和学校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搭起桥梁,形成学校和家庭共同关心孩子体质健康的良好氛围,从而真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在实处。 建立多维立体的 生命教育体系 “疫情期间,居家为主时适合哪些运动?”“运动中意外受伤如何急救?”七年级学生在“生命大课堂”学习“运动与健康”的相关知识。“锻炼前,做准备,伸伸胳膊弯弯腰……”整齐的稚嫩童音来自顾国和中学的一年级学生。这是顾国和中学“生命教育”学生课程中的内容之一。 学校根据九年一贯的生本特点,重新梳理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补充,形成了《顾国和中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 学校成立了“和悦生命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预约:初二,同学关系咨询。”常有这样的预约消息已发送至顾国和中学微信公众号的后台,这是遭遇困惑的孩子们发来的。服务中心周老师倾听完这位同学的倾诉,帮她分析解答了疑惑,孩子紧缩的眉头舒展了,笑着离开了咨询室。 据了解,服务中心以“生命和悦通达”为愿景,下设“健康助力室”“明眸向阳室”“心灵绽放室”“时光共舞室”“青春加油室”“生命大课堂”,通过钉钉、电话、公众号后台等多形式线上预约指导,线下一对一咨询、团体辅导等多形式服务,为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提供指导与服务。 除期末的《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之外,学校在期初对学生进行了“中小学生生命与健康素养”的测评问卷,还通过云平台进行了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建立一人一档的学生心理档案,从身体、心理全方面进行个性化报告。 个性化报告是谁出具的,专业性如何?学校在全员育人的基础上培养一支生命教育专业素养较高的师资团队,同时通过“家校共育委员会”集结了一批专业的“医生家长”,共同致力于“生命教育”工作。同时把社会专业资源积极引入学校,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生命教育网络,达成协同育人。 被秒抢的 家长生命教育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也积极参与学习生命教育课程中。学校的“生命教育”家长课程第一期一经推出,短短几分钟内41个名额就被秒完。“‘教育回家,生命至上’讲的只有八个字,讲的也是一生……”张林上的第一课,让全场家长与老师深受启迪与感动。 “我之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我之前以为生命教育只是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的教育,通过学习知道还包含‘社会责任、社会情感力’等培养!”705班学生家长张先生在课后握着老师的手说,“感谢两位老师的传授,像一盏明灯点燃生命教育。” 家长课程为何会如此受欢迎?原来,课程从“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大板块入手,包含生命健康、生命安全、社会责任、社会情感力、积极心理、生命美感等内容,帮助家长提升家庭生命教育素养,让孩子得到多维度多层次的成长。 “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我们的生命才会越来越美丽。”“我认为美丽是内外兼修的,积极阳光的心态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美感。”同学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 顾国和中学实施生命教育后,学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活力,那一个个绽放的生命感染着全校师生,引来阵阵掌声。 “不仅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能力,也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参加生命教育培训的学校教师汪争妍这样说道。除了对学生、家长进行“生命教育”,也对老师们培训“生命教育”,提升自身生命教育能力的同时,也能帮助指导家长提升家庭生命教育素养。 北仑区教育局副局长康海东指出:“新时代生命教育是大德育,是多维立体的。我们必须站在立德树人的场域中去重新认识,生命教育必将从治疗性走向发展性,即从针对问题进行治疗防范走向生命发展需要,值得我们积极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