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手机“禁令” 引来宁波家长、学校及教育学者点赞深思

孩子用手机 应“拿得起放得下”

    中小学生能不能带手机上学?学校该不该管?可不可以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一连串社会热议的话题,在近日教育部出台的一纸文件中有了答复。

    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学生手机现象”,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了明确的“解法”。对此,宁波家长、学校以及关注此事的教育界专家怎么看?记者作了跟进走访。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林涵茜

    权威政策

    (节选部分通知)

    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细化管理措施。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加强课堂教学和作业管理,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加强教育引导。学校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微调查

    担心亲子关系紧张,家长一度纠结

    不许孩子使用手机,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放开使用手机,又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中小学生上学该不该带手机”一度是家长非常纠结的问题。

    记者找了二十位中小学生家长做了一个微调查,结果令人寻味。虽然超九成家长明确反对孩子用手机,怕影响视力、分散学习,但同时一部分家长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妥协。

    王女士的女儿今年初三,三年之前就拥有了第一部手机,而且一直是孩子自己带在身边。王女士说,女儿从上小学五年级起就开始嚷嚷着要一部手机,理由是“班上同学都有”。一开始她和丈夫极力反对,但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提出要求,情绪也越来越低落。为此,王女士问了一圈周边家长,发现在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班上一半家长已经给孩子买手机了,自己的孩子反而成了“另类”。

    “小学毕业的时候,女儿再次提起来,同学之间想加QQ、微信、建班级群,这一回我们同意了。”王女士说,毕竟孩子大了,老是限制她、盯着管也不是办法。好在,初中后因为学校规定不能带手机进校,孩子会把手机放在家里,周末时适当娱乐一下,没有太耽误学习,“新规定出来后,像我这样的情况可以避免,有的时候孩子玩手机更多是从众心理。”

    陈女士邻居家的孩子也是如此。她告诉记者,小孩刚上初中就开始玩手游,不管爸爸妈妈怎么阻拦都没有用。“听说这个孩子因此中途休学了,到现在还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陈女士认为,光靠孩子自律肯定是行不通的,家长和学校的共同介入很重要。

    另外,一些家长提到,学校老师组建班级QQ群,作业在群里发布,并在手机上传作业,这样就给学生有了拥有智能手机的理由。“现在学习软件很方便,扫一扫就能找到答案,这样会导致孩子的思维越来越懒惰。”

    宁波部分学校已早早开始探索和试行

    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2019年开始做了尝试,引入“电子学生证”。这个电子学生证具有通话功能,能够储存三个亲人的电话,并能够省内定位。家长除了能够以短信方式收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校通知,在进出校园时,也能够及时收到短信,比如孩子几点几分到校、几点几分离校,一目了然。

    “学校禁止带手机、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进校,但是有些孩子需要自己回家,家长不放心。”学校明程校区政教处主任王晓告诉记者,“所以我们选择电子学生证,孩子的安全系数加强,家长们都表示非常支持。”

    2014年初,象山县西周中学已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学生手机越发普及,冲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学校德育管理。2016年初,由当时的德育主任王巧博老师牵头,该校经过前期大量调查研究,开始在学校住宿生管理中探索和试行——“持证制”手机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由学生自愿申请,并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测试,结合班主任与家长等意见,对较为自律的学生发放证书。

    “我们当时参考驾驶证的管理方式,依据制定的扣分和处罚条例,采用‘12分’违规计分制办法进行多元管理,并设置有证件的阶段性反馈和验审的‘门槛’,旨在避免‘一劳永逸’和‘滥发滥用’的现象出现。”象山县西周中学校长袁世斌说。

    通过几年试行,“手机持证制”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校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德育管理的压力。

    但袁世斌也坦言,近两年由于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有少部分学生抵触心理比较大,而部分家长因为害怕孩子有逆反心理也不太愿意配合,手机管理一度陷入困局。新政的出台,给学校和老师注入一剂强心针。据悉,这两天学校已经开始准备下学期的工作开展,着重学生手机的规范管理与科学引导,使“堵”和“导”双管齐下,更加有效。

    专家说法

    “规定”名正言顺治标

    引导孩子时间管理治本

    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任邵光华教授肯定了这一政策的出台很有必要。他说,学生带手机,一部分学生很难抑制住网络和游戏或查找答案的诱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这已是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其实很多学校以往已经做了自己学校的类似规定,政策出台只不过让这类规定名正言顺了。

    他注意到,新规明确提到了“细化管理措施”这一条,要求各个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具体制定细则。尤其是对住校生,保证确实必要时能满足学生联系家长的需求。

    作为教师,对“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也要理解,尤其是小学,家长配合不会出差错、省时省心,但其实这并不一定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不让带手机进校园,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校专心学习,这只是一种手段。所以,学习上还需要教师不懈地引导和激发,这才是根本。”邵光华教授说。

    “在青春期阶段,人的大脑前额皮质还未发育完全。前额皮质所在的区域正是大脑控制自我调节、记忆、判断和做决定的部分。因此,青少年尚不具备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即使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有风险的。可见,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慈溪实验中学教师王凌燕说。

    她认为,学校加强管理的同时,作为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在闲暇之时尽可能多接触新事物,寻找和体验网络之外的快乐。在使用网络时,家长要引导孩子丰富上网内容,不集中于玩游戏或看小说一项内,并提高孩子时间管理能力,明确使用网络的合理时段和科学时长,使孩子善于使用网络这一工具。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