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博给参观学生讲解。通讯员供图 |
“虽然每年都会和孩子们说雷锋的故事,但这么详尽、全面的雷锋事迹展览还是第一次看到。”3月4日下午,“90后”老师董吉波在参观完“雷锋事迹长廊”后感慨地说。 近日,由80后党员王博策展的“雷锋事迹长廊”在鄞州区城北成人学校、李惠利小学陆续展出。120余幅充满年代感的画报藏品,记录着雷锋精神的时代变迁,吸引了全市校内外的众多师生前来参观。其实王博也是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他希望通过办展,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雷锋精神。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陆莉君 应于波 忻佩红 120余幅画报记录雷锋精神 “看到画报上的这些照片,感觉特别亲切,勾起了我年轻时候的回忆。1989年我当大队辅导员时,到了学雷锋日,我就要出黑板报,黑板报上雷锋的画像就是照着这照片画下来的。那时候,我们还要带学生去看雷锋电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接过雷锋的枪》等歌曲……” 在城北成人学校六楼的“雷锋事迹长廊”,鄞州朝晖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张春华在参观后十分感慨,说起二十多年前学习雷锋的景象,仍旧激情高昂。 此次展览,有120余幅充满年代感的画报,回顾了雷锋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包含了雷锋在部队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照片,这些图片令雷锋的形象更加真实而鲜活。 事迹展一开始,就是1961年《解放军画报》以《苦孩子,好战士》第一次对雷锋事迹进行的摄影报道。这是全国最早报道的雷锋事迹形象。从那开始,雷锋那阳光健康的形象与他的感人事迹开始传遍中华大地。而1963年《解放军画报》第四期的封面,是一张彩色的雷锋照片,这也是雷锋形象第一次从黑白变成彩色。 除了雷锋的故事,长廊展览也体现出在新时期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延续,记录着雷锋精神在每个时代的变迁发展。如上世纪60年代的欧阳海、王杰、刘英俊,上世纪70年代的陈大兴,上世纪80年代的张华、朱柏儒,上世纪90年代有苏宁、张予祥、李润虎、徐洪刚。新世纪后有了孙茂芳、庄仕华、李素芝、郭明义等。58年来,从雷锋到当代雷锋郭明义,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据了解,此次展览内容以时间为线,参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雷锋离开的58年间,人们学习雷锋精神的时代变迁。 策展人是位80后党员 这些充满时代印记的画报能够在今天展现出来,幕后的展品提供者、策展人是一位80后党员,他叫王博。 王博是朱雀社区党委委员、第七支部书记,也是一位画报收藏爱好者。自大学时代起,王博用了近20年时间,收藏了5000多本画报。他特别偏爱《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和《民族画报》,集齐了这三份刊物从上世纪50年代创刊以来的所有期刊。而这120余幅有关雷锋的画报,全部出自这些刊物。 说起自己的爱好,王博表示,起初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我父亲是一位军医,从小耳濡目染,就很崇拜军人。2002年,我在洛阳上大学的时候,在古玩市场无意间发现了一本《解放军画报》,内页的照片内容非常丰富,这激发了我的收集兴趣。” 毕业后,王博来到宁波工作生活,成为一名新宁波人。随着创业经济收入的提高,他开始通过拍卖、逛各地古玩市场、网购等方式,收集早些年的画报。这些精美的画报,为王博打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这些沉甸甸的官方新闻记录,也成了王博研究中国当代史的资料。他开始系统性地根据主题内容,整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和民生大事的脉络发展。 自去年年底起,他开始策划整理雷锋事迹等相关主题的展览。在城北成人学校的支持下,“雷锋事迹长廊”建成了。城北成人学校校长马任说道:“雷锋精神永远不过时,我们想把雷锋事迹长廊办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据了解,自3月1日起,已经有鄞州朝晖实验学校、东南小学、宁波市第三幼儿园、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等10余所学校来到城北成人学校的“雷锋事迹长廊”参观学习。还有5家单位预约3月5日前来参观,学校占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