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描述】 部编本送审版六年级上册《桥》(原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是一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悟到洪水越来越肆虐,情况越来越危急,群众越来越惊慌之后,接着设计以下四个分层次的语言运用训练环节,在无形中渗透德育。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这位可敬的村党支部书记…… 生1: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这位可敬的村党支部书记像一座山,临危不乱,沉着指挥村民撤离。 生2: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这位可敬的村党支部书记果断指挥村民撤离,自己却不离开。 生3: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这位可敬的村党支部书记毫不留情地让自己的儿子排到撤离队伍的最后,不徇私情。 生4: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这位可敬的村党支部书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噬。 生5: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这位可敬的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又是一位深爱儿子的好父亲,在生死抉择之间,让儿子先逃命。 …… 二、综合全文内容填词成段,并深情朗读这段话: 先填词成段: 雨越来越大,泛滥的洪水狂奔而下,可通向(希望)的小木桥就在老支书身边。在水刚(没腿深)的时候,他可以一走了之;在水(没腰深)的时候,他也可以一走了之;在水(没胸部)的时候,他依然可以一走了之;他也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起一走了之。但是,他始终(像一座山),巍然不动。最终,村民们得救了,他和他儿子一起,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再深情朗读。 三、安排表达练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相互交流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 生1:这位村党支部书记遇到灾难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指挥有序,威严如山,受人拥戴。 生2:这位村党支部书记胸怀村民,先人后己,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无私伟大。 生3:这位村党支部书记在危险面前,舍己为人,有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生4:这位村党支部书记在如此肆虐的洪灾面前,让自己的儿子最后一个撤离,真是一个不徇私情的老党员,令人无比敬佩。 …… 四、思考课文以《桥》为题的用意,把带“桥”的词语填入句子,组成一首诗,再用深情的诵读赞美这位令人崇敬的村党支部书记。 先填词组诗: 党员桥——生命桥 洪水中的(小木桥)啊(小木桥), 你是群众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你是村民逃脱灾难的(希望桥); 你是用党员的血肉之躯筑成的(不朽桥), 你是彰显村支书高风亮节的(丰碑桥); 你是党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连心桥), 你是那样一座无私伟大的(爱—心—桥)! 再诵读升华。 【德育观点评析】 《桥》这篇文章因其思想内容的关系,是一篇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文章,可以让学生感悟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内心生发出对党的无限热爱之情。因此,语文老师们都将此文作为教育学生爱党的好材料。 听过很多堂《桥》的公开教学,许多老师在此文的德育渗透中,大都用课文内容讲解式、问答式、中心思想概括式,来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这样的感悟,流于口头,停在耳边,且只在浅表层面,不入心,情感体会不深层,对人物的形象感知不入木三分,情感宣泄也缺乏,教学效果不够好,这样的德育渗透也像水入沙地,了无痕迹。 我设计上述教学片段,旨在改变老师们喜欢且常用的课文内容讲解式、问答式、中心思想概括式教法,将内容理解转换成语言表达书面练习,不只是口头问答;将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作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不是老师的说教灌输;最重要的是,将语文课必须承载的德育教育、人文思想内涵的感悟,不露痕迹地结合于实实在在的语言运用和表达练习之中,真正做到“文以载道”,紧密融合。 一、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必须是隐形的渗透,不是显性的说教。 毋庸置疑,语文教师当然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姓“语”,不能等同于品德课和班队课。但凡一本正经的说教,即便是明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们也是嗤之以鼻,抛之脑后的,三个字——不爱听。再考虑到学生,无论是人教版时候的五年级下册学生,还是部编本的六年级上册学生,都正是开始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进行德育教育一定不能是教师苦口婆心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易于接受。 二、语文课堂的德育教育应当通过语用练习达成,不是内容分析式的简单问答。 语文阅读课,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和理解课文内容,这是无疑的。因此,语文教师总是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讲解课文,以期让学生快快理解内容,明白中心,把要渗透的德育一股脑儿交代给学生,以为学生听过了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内容分析式”讲解和问答虽早已摈弃,但是课堂还是离不开教师强势地问和学生被动地答的那种方式,事实上,内容分析为主的问答式讲解还是主宰了很大一部分的语文课堂。 诚然,我们都明白这种方式的弊端很多。首先,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只能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缺乏主动探索,渗透的德育就是那耳旁刮过的风;其次,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是片面的,零碎的,越是负责的老师,就越怕学生不知道,于是好心抛出的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也越多,课文越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越发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所谓的德育渗透,也只能是毫不连贯的蜻蜓点水;再次,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的实际操练,他们接收到的本就是丁点的人文内涵和思想道德教育,如何能表达出子丑寅卯来?还有,德育目标其实是最终促成学生道德认知上得到提高,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知,而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思维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道德认知根本达不到促进行为的程度,这样的德育渗透就不可能促进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所以,德育渗透必须通过语用练习来达成。通过一系列语用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理解课文,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包办代替,不满堂灌输。强调以生为本,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获得,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再通过语言实践感悟文章思想内涵,这样的德育渗透必定入心,必定深刻。 当然,这些语用练习的设计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比如要遵循先整体再部分,再回归整体的规律,不再是支离破碎的零打散敲,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人物道德品质的感悟也必定是完整的、丰满的、立体的;必须遵循由简到难、循环提升的规律,这样的渗透,使文章的思想内涵慢慢形成和扩张,逐渐越来越清晰,最后会像一部动人的影片,深深烙印在学生心头,德育目标就悄然又高效地达成了。 三、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应当是分层次循环提高的语用练习,不是简单的思想内容概括。 上述片段四个环节的语用练习设计,循环提高,每个环节各有侧重,旨在实现递进式提高。 学生在练习中,用“生命桥”、“希望桥”、“不朽桥”、“丰碑桥”、“连心桥”、“爱心桥”的语言,热情歌颂了这个故事彰显的高大无比的党员形象,领悟了文章深厚的思想内涵,深刻领会了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员的本质特征。经过四个环节的层层推进,教师无需再费口舌去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多好,党员多好。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是最高境界的渗透,也必定是成功的入心的渗透。 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的特点,比其他学科拥有更多的德育材料,这是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优势,随之也带来了比其他学科需要承担的更多的德育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讲究方法,讲究艺术,入木三分地将教材中蕴含的种种道德素养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达到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水乳交融的境界。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方式,这就是语文课渗透德育的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