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发布《关于取消刘XX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通报》称:经学校研究决定,终止2020届学生刘XX享有的“保留1年研究生入学资格”等权利,取消其研究生入学资格。记者从大连理工大学相关部门处确认,上述通报提到的刘XX,即因不当言论在网络引发讨论的支教志愿者。(3月13日澎湃新闻) 大连理工大学支教志愿者刘某某涉嫌歧视支教地学生被公开曝光,继而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这名支教志愿者被曝光的一些言论,确实让人无法忍受,其不但在微博中三番五次称呼自己的学生为“笨蛋”“傻子”“傻X”,甚至还把对学生的歧视上升为地域歧视,宣称自己支教的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不如江苏一个高速公路服务区发达。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发出这些歧视言论的支教志愿者,不但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而且还是服从国家需要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过很多荣誉奖励。但越是这样,越凸显出问题严重性,正如网友所说,这样的支教志愿者,可能本身既不热爱教育事业,也并不关心西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只是一种把支教当成跳板的投机主义。 为了鼓励大学生支教,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高校本身,都制定出台了很多激励性的举措,包括保送研究生、考研加分等,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有学生在一种投机心理下报名支教,则就与激励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会导致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支教志愿者不管是对于被支教的学生,还是支教地,都应该怀有一份基本的悲悯之心。悲悯,本来的意思是哀伤而同情。其中,悲,指慈悲,对人间的苦难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悯,指同情,这里的同情不是可怜,指对身处穷困中的人并不轻视蔑视甚至可怜,而是折射出一种博大的爱。具体到支教志愿者的身上,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落后贫穷地区的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从而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如果失去了这样的悲悯之心,那么支教可能被功利化、工具化,成了一些人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这是一个值得支教志愿者反思的问题,也是值得全国高校反思的问题。 苑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