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点赞好老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3月1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生喜欢 家长放心 同行信服

这位“教学能手”的秘诀是啥?

【人物简介】

葛巧茜

54岁

宁波市奉化区龙津实验学校数学教师

在教学一线工作近30年,多次被评为奉化区“优秀班主任”称号,指导学生完成多篇数学小论文,刊发在《小学生数学报》《小学数学慢阅读》上,并多次在奉化区教育局教研室举办的《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推荐理由

喜欢上葛老师的数学课,她的数学课不光有趣,更注重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她的分层作业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54岁的葛巧茜,是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社会招聘走上讲台的老教师。

    和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比,她在专业水平上起步低,走的弯路多,吃的苦头也不少。可是,她珍爱教师岗位,珍惜三尺讲台。正是这份热爱,支撑她白天讲课,晚上学习,周末听名师讲座,节假日进修读书;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她从乡村小学起步,一步一步走到奉化龙津实验学校的讲台,成了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同行信服的数学老教师。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宋明 董光雄

    刚当教师头几年,她拿出考大学的“狠劲儿”

    上周采访葛巧茜老师,她的右胳膊刚刚拆掉绷带,虽然不能活动自如,但是上课写板书没问题,批改作业慢是慢了点,但好在新学期刚开始节奏还未加快。

    今年春节葛巧茜不小心摔了一跤,右边身体着地,伤得最重的是胳膊,医生建议她休息一个月,但她还是赶着开学上课,一方面她对自己和学生有信心,另一方面临近退休的日子越近,她越舍不得这三尺讲台。

    葛巧茜不是科班出身。1994年,她通过社会招聘当上了老师,分配到奉化区莼湖街道桐照小学,那时她二十七八岁,住在奉化城区,儿子未满半岁。当年的交通远没有今天发达,从奉化城区坐汽车到桐照,单程两小时,要去桐照小学教书,她就必须先把家庭放一边。

    “我把儿子寄养在别人家,老公白天上班,下班把儿子接回来,我一周回来一次。儿子5岁我才带到身边。”葛巧茜爱说爱笑,可说到儿子赶紧别过脸去。她说,有一天她发现3岁儿子比同龄孩子低半头,这才意识到对儿子的疏忽。

    不过,在桐照小学住校四年,葛巧茜一点没荒废。

    “刚当老师,粉笔不会拿,上了讲台没经验,贴着黑板侧着站,常常挡住一些学生的视线,尽管备课很充分了,可是一有突发状况就打乱教学节奏……”葛巧茜说,她当老师是从零起步,好在妈妈是教师。

    “从捏粉笔头开始,我在讲台讲,妈妈在台下听。”葛巧茜说,农村小学可用的教辅资料不多,她白天上课,晚上学习,周末赶到宁波去听名师讲座,假期去宁波教育学院进修读书,她拿出考大学的狠劲儿钻研教师岗位,总算慢慢站稳了讲台。

    从上网课到抽离手机,每个选择都是围绕“课堂”

    岁月如歌,葛巧茜在嚓嚓粉笔声中,在学生琅琅书声中找到了自信,也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努力适应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

    去年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50多岁的葛老师碰上了新问题。从2020年2月初收到“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后,葛巧茜就陷入焦虑。葛巧茜说,学校组织老师进行线上教学的视频培训,她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抗拒”。

    葛巧茜不是一个守旧的教师,她在桐照小学教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自己动手做幻灯片。进入21世纪,电脑普及,她也是较早通过互联网分享学习教学经验的教师。可是到了50多岁,突然要去学习一门新技术,葛老师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刚开始,我只会播放课件。好在有其他老师的帮助,恰巧读研的儿子也在家,我就从录制课件开始一点点学。30分钟的线上授课,为了保证课堂质量,我自己一遍遍试讲,一遍遍修改课件,直到满意。”葛巧茜说,那段时间她常常忙到很晚,有时一堂课要改四五遍。

    葛巧茜老师说,互联网技术让师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山沟沟里的学生也能和城里孩子同上一堂课,这在她入职的1994年是不敢想象的。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老师越来越依靠社交平台做教学指导,优点是方便快捷,优质生有更多时间做一些思考性较强的内容,坏处是老师的精力分散了,一些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掉队的情况也更严重了。

    “这几年不当班主任,就尝试着不再加学生家长微信,不再单独建群,有事情就直接打电话。”葛巧茜说,她把有限的精力投注到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上,感觉重新回到了初为人师的那几年。

    教了快30年还没教够,最想看到求知若渴的脸庞

    就在采访葛老师的间隙,一个电话打进来,葛老师交代几句学习上的事情,又询问家里情况,这是她的毕业生从四川打过来的。

    “他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眼下在四川老家读初二,之前家访发现孩子母亲残疾,父亲不能干重活,回来给学校反映,调查落实之后能免的都给他免了,还给了些捐助。”葛老师说,这个学生回老家读书后,也没断了联系,逢年过节不忘问候,学习有了进步也会记着给她报喜。

    近30年的从教之路走过,葛老师始终对教师心存敬畏。无论是27岁抛下不满半岁的儿子去海边教书,还是50多岁从头学起网络教学新技术;不管是初上讲台被学生质疑尴尬到“大红脸”,还是现如今不加家长微信惹来杂音不断,她讲这些轻描淡写几句带过。但是讲起她的学生,她的数学教学经验,她的课堂设计,她就讲也讲不完。

    “学习能力有差异,这是家长和老师必须正视的。不仅作业分层,我对家长的要求也不一样。”

    “错题订正,不能光把正确答案写出来,还要进行错题分析,这样才能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点。”

    “有的作业涂涂改改看不清楚,我要扣分,我给家长说,如果将来孩子当了会计,数字涂改能行吗?数学思维要从书写作业的习惯培养起来……”

    葛老师说,她教了快30年的书,还没教够,她送走一批批学生,但最想看到的还是孩子们求知若渴的脸庞。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