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故宫博物院里的欹器。 |
陆瑶嫣 余姚市东城小学 【教学过程描述】 活动一:追根溯源,认识欹器——知德 1.引入揭题:老师暑假到成都旅游时,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器具,把它买来了(实物展示),它的名字叫——欹器,“欹”是倾斜的意思,我们看它现在的样子就是倾斜的,它也因此而得名的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神奇的欹器。(板书课题) 2.其实,欹器又叫“宥坐之器”,“宥”通“右”,在古时候,它被历代君王将相、文人雅士放在座位右侧(出示图片),以此告诫自己,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座右铭。这个“宥坐之器”它告诫我们的是什么呢?这就跟它的特点有关了,我们看它空的时候是倾斜的,如果给它灌水,它的状态会不会发生变化? ①学生演示后发现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 ②观看视频:电影《孔子》片头有关欹器的演示,揭示它不同的状态正是要告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的为人处世态度。 ③思考并猜测:欹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预设:重心、平衡、支撑点) 活动二:制作欹器,探究特点——炼德 (一)寻找重心与穿孔位置的关系 1.我想用竹筒做一个欹器,但不知道穿孔的位置在哪里,你有什么想法吗? 2.我给同学们准备了这样一套材料:打有小孔的竹筒、铁签、水槽、橡皮泥,因为我不知道穿孔的位置在哪里,所以就在竹筒两侧各打了4个小孔,并用橡皮泥堵上,还大致找了竹筒重心的位置,做了标记。看了这套材料,你觉得可以怎么做? 3.温馨提醒 ①小组同学合作用铁签在竹筒上穿孔,注意安全; ②每穿孔一次都可以在水槽里试一试,其它孔都用橡皮泥堵住,以免漏水; ③成功后观察:我们找到的最合适的穿孔位置是( )号位,在重心的( )位置? 成功标准: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合作准绳:谦受益,满招损 4.学生体验,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重心与穿孔位置的关系(完成板贴)。 (二)制作简易的欹器 1.同学们已经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中找到了制作成功的关键——穿孔位置应在容器重心偏上方。下面我们尝试着用一次性杯子自己做一个欹器,但有个要求:只能穿孔一次,能行吗?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些材料:每位同学一个一次性杯子、一根竹签;每组一块橡皮泥、一把剪刀、两个水槽、一个舀水杯等。 3.制作有什么困难吗?有没有办法解决?(预设:穿孔位置怎么定?——先找一找重心的位置;穿孔一次不成功怎么办?——用剪刀修剪或橡皮泥配重) 4.温馨提醒 ①在制作前,先找一找一次性杯子的重心位置,可以做个标记; ②然后用竹签在杯子上穿孔,一定要注意安全; ③只能穿孔一次,如果不成功,位置偏高或偏低,用橡皮泥或剪刀调整; ④谨记“谦受益,满招损”的千年古训,小组同学互帮互助,制作成功后交流经验,并思考:在灌水的过程中,整个容器系统的重心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6.全班交流制作成功的经验,谈谈欹器不同状态的重心变化。 活动三:现代应用,总结升华——养德 1.如此神奇的欹器,在现在也有着别样的用处,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 2.阅读小古文:《荀子·宥坐》。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欹器,制作了欹器,老师更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刻牢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德育观点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无痕德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在活动的体验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与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基于此,本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认识欹器——制作欹器——应用升华,以“制作欹器”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制作全过程,从用竹筒寻找重心与穿孔位置的关系,到用一次性杯子进行制作,在解决制作难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欹器的特点,凸显趣味性、探究性。分层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更重要的是,有意义有结构的分层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探究的兴趣。古代人文素养在科学课中巧妙融合,赋予了学生做人的道理,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德育教学。 一、追根溯源,活动中知德 欹器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辩证思想的巧妙结合,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先让我们回顾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个活动,且看教师是如何引入,如何让学生认识欹器,知晓其中的道理的。 1.现实物激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出示了实物——欹器,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因为欹器对现在的学生而言,是陌生而又神秘的,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设悬念起波澜。 紧接着,教师对欹器又有了进一步阐述:欹器又叫“宥坐之器”,在古时候,它被历代君王将相、文人雅士放在座位右侧,以此告诫自己。这个“宥坐之器”它告诫我们的是什么呢?悬念的设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引领着整个课堂。 3.观视频解疑惑。 学生演示后,很容易发现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特点,但对于上述的疑问却还不能完整解答。因此,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电影《孔子》片头有关欹器的演示,揭示它不同的状态正是要告诫我们“谦受益,满招损”的为人处世态度。 教学从古代的欹器出发,以中国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知道只有扬长避短、开拓创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制作探究,活动中炼德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有结构的材料、有结构的活动成为上好这堂课的保障。本课的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活动体验,并发挥巨大的德育功能。 在第二个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让学生制作欹器进行观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两次制作欹器,教师都出示了温馨提醒,有人会说,温馨提示非常常见,算不上亮点。但我们细细观察发现,两次提醒中,教师除了提示方法和成功标准,还出示了一条“合作准绳”、千年古训:谦受益,满招损。希望孩子们能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虚心求教,取长补短。这是制作成功的明灯,更是本课德育的核心。教师在如此理性的制作过程中不忘炼德,真正实施德育无痕。 三、总结升华,活动中养德 春雨滋润万物适时而无声,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当如此。本课的教学谈古论今,文理结合,润物虽无声,但学生的发言掷地有声。本课设计的最后一个活动——总结升华环节更是让我们看到,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做事与怎样做人。 1.总结评价熠熠生辉,彰显德才兼备。 在交流讨论制作经验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制作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学生侃侃而谈,在这节课上他们不仅仅认识了欹器的制作原理,欹器不同状态的重心变化,最重要的是交流中孩子们能大方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有很多同学还会表扬小组同学的能干、感谢朋友的帮助,这正是展现了孩子们的大度与谦逊,展现着他们的德才兼备。 2.古为今用妙不可言,传承文化经典。 如此神奇的欹器,在现在也有着别样的用处,如:矿山的矿车,某些厕所里一种定时冲洗的翻斗,以及气象观测雨量计内的计量容器等等,都是根据这种构思设计的……教师一边出示相应图片,一边讲解,让科学与生活相互融合,用已学知识去解释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 古为今用的介绍,既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又使他们形成一种成就感,对古人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心中对文化经典的热爱与传承。 3.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延伸养德之行。 最后一个活动:阅读小古文《荀子·宥坐》,这与上课开始的引入环节遥相呼应。同时在小结中提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刻牢记“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因为品德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或者说是一节课就能成就的,这样的设计旨在再次唤起孩子们的共鸣,让德育至此延伸。 教书育人,育人在前;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只要我们用心设计,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