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研学in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3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老底子” 到现代科技 孩子收获满满

孩子们感受宁波“老底子”的文化。记者 樊莹 摄

    “参加这次活动,我收获满满,体验了许多人生第一次。”上周末,余姚市陆埠镇中心小学近50位宁波晚报(现代金报)小记者,先后走进宁波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宁波城市展览馆,开启了别样的研学一日游。从了解“老底子”文化到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孩子们脸上写满新奇。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对“老底子”文化 小记者们兴趣十足

    在邱隘镇人民路与环城南路路口东北角,有一座5层小楼,宁波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坐落在这里。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这里摆放了500余件大大小小的宁波老家具。

    “早就期待这一天了,看看这里藏着多少宝贝?传说中古典家具长什么样?”305班俞羿小朋友脖子上挂着照相机,手上拿着小本子和笔,准备认真记录馆里见到的每一样物件,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

    “哇!”一进门,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作品《船鼓》吸引了孩子们目光,现场一片惊叹声。这个作品,正是由馆长——甬式家具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吴圣东主创。

    “这是做什么的,有人知道吗?”吴圣东现场向小记者提问。“我见过,民俗表演用的!”有孩子回答。

    “没错,这是清末从民间彩船工艺发展演变而成,是我们宁波地区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吴圣东解释道,这个3米多高的“船鼓”,运用了骨木镶嵌、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各种传统手工艺,展现民间耕作、官场生活等场景。

    据悉,为了完成这个作品,12人组成的团队用了足足5年时间。“太厉害了!”听完介绍,孩子们兴趣十足,围上去仔细研究。

    学习制作红木筷子 理解传承的意义

    “说起甬式家具,很多宁波人都知道一句顺口溜‘城外和丰纱厂,城内红木工场’,但更深层次的研究就没有了。”吴圣东说,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坚持传承、推广和创新。

    他带着小记者,了解多种木料组合在一起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榉木和木乌树五种木材结合在一起,老话叫做五树(世)其昌;吉子的寓意是吉祥如意,而且还被称为甬式家具中的“眼睛”……

    只是认识并不够,亲身体验才有意义。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来到五楼活动区学习制作红木筷子。毛巾、砂纸、一双还没磨好红木筷子……孩子们一开始拿着备好的工具,有些手足无措,在博物馆老师带领下,孩子们很快熟练操作起来。

    他们把筷子用砂纸包起来,上上下下用力地打磨,然后再用毛巾把它擦干净,看,原本粗糙的筷子,很快就变得锃光瓦亮了!

    “博物馆内我看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希望宁波的传统文化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小记者们纷纷感叹。

    参观城市展览馆 了解宁波发展脉络

    拥有自由流动的外部建筑造型的宁波城市展览馆,是甬城城市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宁波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出来后,小记者们又走进这里,了解城市的特色、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场馆内的城市探索区域,小记者们通过一些电子游戏和实际操作,边玩边了解城市发展建设知识。

    短短一天时间,居然能有这么多的收获,家长们感慨。“这才是孩子感兴趣又能快速学到知识的方法,这样的机会太难得!”

    孩子们的研学感悟, 详见本报今日B02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