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古人员用全站仪为新发现的文物定位。 |
 |
▲这是5号坑金面具残片刚出土时的样子。 |
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现场公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最神秘的那颗星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的新发现揭示了哪些秘密?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为什么叫“三星堆”? 首先大家肯定会想,为什么会叫做三星堆这个名字?首先,我要说,它和韩国的三星没有任何的关系。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原来叫三星村,得名于那里有三个略显突兀的小土堆,排列宛如天上的三颗星辰,而在遗址北面,是形状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台地,这个景观组合在历史上叫做“三星伴月”。后来经考古学家研究,这三个土堆其实是古代城墙的残段。 “三星堆”里有什么? 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神树。高384厘米,三簇树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鸟,树侧有一龙缘树逶迤而下。这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古代青铜器之一,树上有大量复杂、神秘的装饰元素。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被称为铜像之王。一个身高1.8米的青铜人像,站立在高达0.8米的台座上。这是三星堆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也是举世罕见的古文明大型青铜人像。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纵目面具,高64.5厘米,两耳间相距138.5厘米。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这件大型青铜纵目面具,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就像张开的鸟翅或树立起来的兽耳,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它被誉为“面具之王”,是古蜀文明中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具神秘感的器物之一。 铜太阳形器,形似“方向盘”的太阳轮,用了五道光芒和一个晕圈表现太阳的光明,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 金面铜人头像。古蜀以金为尊,在57件青铜人头像中,戴金面罩者仅有4件,可见其身份也是最高贵的。另外据学者研究,他们的笄发或许也是身份的象征。 数十年间,每一次三星堆的挖掘研究,都会引起人们对它神秘历史的好奇。直到今日,三星堆背后的未解之谜仍旧引人入胜。 如果你看过博物馆中存放的形象夸张的青铜面具、高大得令人惊叹的青铜大立人,一定会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明。难怪网友戏称,三星堆背后的那个古蜀国有可能来自外星球。 然而,就是这么灿烂的一段文明,却突然消亡了。考古工作者通过碳14测年等现代科技手段,测算出三星堆遗址的年代为距今4800年至2600年,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之久,但仍不能确定它突然消失的原因。水灾、战争、迁徙等种种推测都有可能,却都没有足够历史凭证,始终停留在推测上。 另外,我们还没有找到古蜀国的文字,这对于考古研究来说,无疑是一大缺憾。之前,考古学家在“祭祀坑”中发现了一支金杖,上面刻着鱼、鸟、人的图画,看上去似乎是一种象形文字。但整个三星堆遗址发现的人工刻画符号只有寥寥几个,离文字的概念太遥远了。 古蜀国从哪来?又为何突然消失?古蜀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这些问题一直吸引着考古工作者的好奇心。 三星堆能告诉我们什么? 看了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不少人认为,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某种异域文化,是迥异于中原文明的存在。 但是,新发现的“祭祀坑”,给考古人员带来了不少惊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认为,三星堆“祭祀区”的新发现有助于解决长期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比如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过去只发现了两个坑,这次增加到八个坑,对完整认识古蜀文化的礼仪空间、宗教思想,乃至于反映的宇宙观念,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当然,三星堆考古的意义,远不止古蜀文化本身。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这次考古发掘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大家对三星堆文化的认识,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于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 这次出土的文物和以往的经历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琮、陶盉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相似性,确切地说是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影响。例如,三星堆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玉琮风格的因素,显示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 我们常说,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原以外的地区与华夏文明无关。 随着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多地考古成果的推进,古蜀文明、长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也被更多地展露出来。这也成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例证。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曾说过,是考古告诉人们历史,把未知的事情慢慢变成已知。三星堆的文物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大家心中的疑团,将会慢慢揭开。 主讲人 宁波大学附属学校 王迪佳 参考资料 新华社 人民日报 三星堆官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