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4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40余位宁大学子 3年访谈30位浙东新四军老兵 整理15万字口述资料

一场两代“90后”的 时空对话

宁波大学浙东新四军口述团队采访王泰栋先生。通讯员供图

    “值此清明之际,我代表宁波大学浙东新四军口述团队,向王泰栋先生谨寄哀思……”

    4月4日,团队负责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善庆,向王泰栋的家人表达了慰问,他正着手将两年前采访王泰栋先生的视频剪辑成片,送给其家人以作纪念。

    1947年,年仅15岁的王泰栋在浙东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后长期投身于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为保存挖掘红色历史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受人敬重的宁波文史界老前辈。

    2019年7月,宁波大学浙东新四军口述团队采访了王泰栋老先生,整理了3000多字的口述资料。2020年11月,王泰栋先生离世,宁波大学这支“00后”大学生团队并没有忘记这位革命老人,他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奉献,深深刻在青年学生心里。

    主讲人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游玉增

    三年前成立口述团队 让更多年轻人知晓这段历史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涵琪,是最早加入宁波大学浙东新四军口述团队的成员之一。

    “王泰栋先生很乐观很爽朗,讲到他革命道路的领路人,他记得很清楚,有投身革命的姨母,有动员妻子从上海回到四明山一起干革命的共产党员,还有为革命牺牲的先烈……老先生讲得很动情,好多情节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听得热血沸腾。”两年前和团队成员采访王泰栋的那个下午,徐涵琪记得清清楚楚。“五六个成员和他交流两三个小时,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诚恳。”徐涵琪说,一年后听说老先生离世,她心里难过了很久。

    2019年4月,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郑善庆组织学生成立了这支团队,他长期执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共党史》等课程。郑善庆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关于浙东新四军的史料研究较为丰富,但革命个体记忆没有及时记录,而关注浙东革命史的群体多以研究会、党史部门和战士亲属为主,青年学生对浙东革命文化了解甚少。如何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做好党史教育,是郑善庆感兴趣的一个话题。

    “当时走访宁波市档案馆,宁波、余姚、慈溪新四军研究会,了解到健在的宁波市浙东新四军不足百人,平均年龄92岁,就想组织青年学生对这个群体进行口述访谈,挽救即将消失的历史记忆,让革命者的生命史超越文本局限,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这段历史。”郑善庆说。

    当年4月,团队成立,7月就开始了口述历史的访谈计划,而王泰栋先生作为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荣誉会员),也是浙东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2019年7月3日,团队对王泰栋先生做了访谈。

    谈青春谈理想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2019年7月初到9月底,宁波大学这支10多人的团队与19位家住宁波的浙东新四军老战士进行了口述访谈。

    由于调研工作量大,受访者又处于耄耋之年,采访小分队要不惮劳苦,扛着录制器材,到各位老革命家中进行采访录像。

    开始时,部分学生有些畏难情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专业大四学生沈鸿运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有些新四军老战士住得比较远,我们打车过去后,司机竟忘了回程的路。此外因为年代久远,一些人名、地名都发生了变化,加上一些老兵口音问题,采访后的记录要花很长时间去整理、校对。”沈鸿运告诉记者,一场访谈大约需要两三个小时,而回去整理核对、翻阅资料文献进行互证的时间更长。

    但是,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说:“收获远比付出的多。”

    “对这段历史有了更真实的了解,从这些老革命身上感受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传承和发扬。”对沈鸿运而言,印象最深的是采访遇到的一个老兵,他在战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仍不下火线,如今身体里还残留着取不出的弹片,但老兵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

    “还有一位奶奶,出生在北京的有钱人家,她自主选择了爱情和婚姻,找了一位革命战士,是孤儿,看中的就是他党性很强,有组织有原则。”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育专业大三学生黄婧说,老人们讲述的是70年前的那段历史,虽然久远,但因为也是20来岁的年龄,“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爱情,好像一场跨越时空两代人的对话,没有隔膜。”

    “有一位老兵,知道我们去采访,他女儿说老人身体不好,却站在窗前等了很久。还有一位老兵,采访结束一路送出去,送了很远。”沈鸿运说,受到精神感召的不光是那段伟大的历史,以及伟大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还有老人身上质朴良善、坚韧不拔的品质。

    抢救这段革命史 是献给建党百年的礼物

    2020年,这支团队从10多人增加到了30多人,访谈对象从家住宁波的浙东新四军老战士扩展到杭州、绍兴的部分老兵。两年下来,团队对30位浙东新四军老战士进行了口述访谈。

    曹嘉辰是这支团队的新成员,他在郑善庆老师的《中共党史》课上被一段录音和视频所震撼。这些资料,正是上一届学长学姐做的新四军口述史。

    “课本上的历史是宏观的,老兵讲的有很多细节,很具体,感觉很亲切。”曹嘉辰主动报名加入了宁波大学浙东新四军口述史团队,如今团队经过三年发展已经有40多位成员。除了对浙东新四军老兵进行口述访谈的音视频记录和文字整理,团队成员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这些丰富厚重的口述历史用另外一种形式呈现,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和关注。

    为此,他们拉来了中文系和学设计的同学,出版了面向中小学生的《我的浙东革命》漫画有声绘本,制作了《一段隐匿的历史——我的浙东革命》《老兵,你好!》两部历史纪录片,编纂了15万字的《革命回眸:浙东新四军口述史》口述访谈资料。

    团队还把浙东革命文化的口述访谈实践充分融入红色宣讲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初心宣讲团”,到社区、乡镇、学校进行宣讲50余次,受众达4000余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应。团队负责人郑善庆把调研成果融入到教学科研中来,他将口述资料融入《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之中,获得了第五届“青教赛”二等奖。《永不消逝的声音——浙东新四军口述史的抢救与传承》,获得了第十届挑战杯宁波大学选拔赛特等奖等荣誉。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的回信中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这给广大高校教师的党史教育指明了方向。” 郑善庆说,今年暑假,团队做好了安排,要继续走访这些老兵,继续做好新四军口述史,“抢救这段历史,是我们献给建党百年最好的礼物。”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