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凤湖中学原址复校时,时任浙江省省长薛驹为学校题写校牌。学校供图 |
“沙老师,欢迎您回家!”4月14日,久违的阳光洒在慈溪市凤湖中学校园里,已是耄耋之年的原凤湖中学校长沙俭受邀参加“聆听凤湖校史,传承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为七年级的373位孩子们讲讲凤中的悠悠校史。 还没走进场馆,沙俭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悠扬歌声,“这是我们凤中的校歌!”久违的旋律,一下子勾起了他的回忆。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林涵茜 因抗战而生的红色中学 “灰色外衣”下藏的是炙热爱国心 “1941年日寇在浙江发动宁绍战役,浙东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中,学校大量解散或奴化教育,到了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回忆就像被打开的水龙头,在沙校长的讲述中缓缓流淌出来。 1942年,浙东大片土地沦陷,大部分中学解散或内迁。在沦陷区的部分中学,日寇强制进行奴化教育,大批青年不愿接受,失学问题严重。8月,在慈镇县工委倡议下,一所披着“灰色”外衣的学校在镇北龙山应运而生。 当时的凤湖中学,表面上是一所民办初中,实际上跳动的是一颗“爱国心”,学校内建立了共产党的支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文化课外,语文、史地都充实了新的内容。同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学生自治会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抗日爱国活动。 由于办学卓有成效,慈东、慈北、姚北、奉化、定海,甚至敌伪军据点中都有青少年来上学,从一开始的74人,到第三学期人数增至170余人。 这些热血少年们白天上课,晚上或星期天便会加入抗日宣传活动,有时还与龙山区几个小学联合行动,到范市、庄黄、田央黄一带演出。 当遇到三五支队打了胜仗,举行军民联欢活动,学校还会设法组织同学们推派代表前往慰劳或参加演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1943年10月,伪军姚华康部包围凤湖中学,勒令学校迁到他盘踞的澥浦附近。无奈,学校西迁实行流动办学。11月25日,凤中被迫解散。 第一届学生自治会主席蔡彦博同学在革命教育熏陶下,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改名蔡辛,参加了新四军浙东纵队。 沙俭讲到,一年零两个月,抗战时期凤湖中学的历史是短暂的,可是,它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座革命熔炉的光和热,深深造就和影响了这一批师生的人生道路。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地方干部奉命北撤,凤中师生经受了远离家乡,水土不服以及物质条件极为困难和战火艰险的种种考验,30多人随军北撤。在江苏省涟水整编时,浙东纵队编为新四军一纵三旅。 全国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初,全党面临着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艰巨任务。当时,凤中同学大都是20到25岁的年龄,风华正茂。他们又北上胶济线经历文祖、青州战斗。南下参加宿北战役、峄(县)西的枣庄、齐村、郭里集三战等,各地都有凤中学子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