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喻指那些淘气、破坏力强、攻击性强的孩子。一开始,陈珥老师班里的小X(化名,以下孩子皆为化名)以百分之百的吻合度对号入座了。 不过,关于“熊孩子”,网络上还有一种解释:有活力的青少年,是对调皮孩子的爱称。现在的小X就是这样一个“熊孩子”。这种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他的故事 爱动手动脚的“熊孩子” 三年级上学期,我接手这个班。开学伊始,我对孩子们也不是很了解。几个热心的家长总会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班里孩子的情况,提到小X,大家说得最多的便是“小X是班里最坏的孩子”。没过几天,琦琦的奶奶找到我,愤愤地说:“陈老师,坐我孙女后面的小X太不像话了,接连好几天都把我孙女的衣服踢得满是脚印,还威胁她不许告诉家长,否则就揍她。”小涵的妈妈打来电话,几乎带着哭腔:“老师,什么时候换座位?别再让小X和我女儿同桌了,他老欺负我女儿,我女儿已经有阴影了。” 接下来的日子,小X果然状况不断。早上迟到、不交作业是家常便饭;美术课,不把新来的老师放在眼里,把老师给大家欣赏的画作称为“垃圾”,还理直气壮顶撞老师;音乐课,他唱着与大家格格不入的歌…… 下课了,我前脚刚迈进办公室,后脚就有孩子跟着来告状,“小X揪我耳朵”“小X把我的文具盒扔到垃圾桶里了”“小X骂我是蠢猪”……午间,孩子们在教室看书、写作业,小X更是逍遥自在,拿块橡皮在别人背上练功。 我的分析 读你千遍不厌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读懂。对待这样的“熊孩子”,放任不管或一味压制肯定是行不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对小X的心理根源作出了如下分析。 从孩子自身角度而言,首先是他的自控能力很差。每次犯错误后,小X都努力保证绝不再犯。然而,一旦遇到适宜的时机,所有的保证都抛至九霄云外,一切“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另外就是盲目的个人“英雄主义”。简单地说,小X想以出风头、捣乱纪律来显摆自己,以为这是所谓的“英雄豪杰”,借以引起别人的注意,扩大在其他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学校里,很多老师、同学给他扣上“坏孩子”的帽子。得不到肯定的小X,久而久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而在家里,小X的父母经营着一家生意相当不错的店铺,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滋养了孩子的一些恶习。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采取的不是心平气和的教育,而是动手打一顿。孩子耳濡目染,一遇到不顺其意的事,便也喜欢动手动脚。 我的行动 “皮格马利翁效应”传递积极信号 一日,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一个男生来告状,说小X打他。我把小X请到了办公室,让他原原本本讲述一下事情经过。小X毫不避讳地承认,因为同学不喜欢他,所以他就要让他们瞧瞧厉害。我没有一开始就批评他,反而赞扬了他的诚实。听到表扬,小X低垂的脑袋稍稍扬了起来。 “你觉得欺负同学,大家就会喜欢你了吗?你有没有想过下次你在学校遇到困难怎么办啊?”我问。 小X闪过一丝疑虑:“应该没同学会帮助我吧,因为他们都不喜欢我。” “你觉得怎样才能让同学们喜欢你呢?”我继续说,“你看,你身材高大魁梧,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这令多少同学对你羡慕不已啊!英雄得有用武之地啊,比如保护班里弱小的同学,利用自己的优势为班级服务,这样你肯定会受到大家欢迎的,愿意试试吗?” 小X欣然接受。为此,我还特地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他举行了一场“小义工就职仪式”。自从这个“志愿者”上岗后,他欺负同学的事儿确实没怎么发生了,午间,经常看到他拿着一块抹布卖力地擦着教室的玻璃窗,还时不时会跑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 感悟:“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把好意传递给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予期望,便会让他感觉获得了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 “南风效应”下的理解与宽容 有一次,我正在食堂吃饭。一群孩子急匆匆地跑来汇报:“老师不好了,小X又闯祸了,教室里发大水了!”我火速赶往教室,教室里果然水漫金山。此时的小X,面对自己犯下的错,尴尬得不知如何是好。原来,小X为了展示自己力大如牛,要独自为班级的饮水机换一桶水。结果,由于没有足够的力气抓住矿泉水桶,不但砸坏了饮水机,桶里的水也全洒了。 事后,我让大家来评一评,小X到底是做了件好事还是坏事?结果毫无悬念,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认为他做了一件坏事。我笑着说:“可老师觉得他今天是在为大家做好事。你们想,小X觉得你们力气都没他大,于是,他本着辛苦一人,幸福一家的想法,独自为大家换水,多有奉献精神的孩子啊!我们都应该谢谢他。”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露出了赞许的目光,小X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紧接着,我又说:“鉴于小X具有如此强烈的服务意识,我决定把教室换水的任务交给他,当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惨剧,必须给他配几个助理,由小X来选择。”从此,小X尽心尽力地为大家服务,教室里再也没有发生过因为没人换水而断水的情况。 感悟:北风凛冽,寒冷刺骨,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暖,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称之为“南风效应”。教师教育学生不也如此? 应用“奖惩效应”的赏识与激励 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我在班级里设立了形式多样的奖励项目。如:离开教室自觉关灯、课前及时做好准备工作、早读认真、书写工整……不管哪一方面做得好,便可以获得奖章。小X便是这个奖励制度的受益者之一。一旦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我除了给予他奖章,还给了他一项额外的“福利”,总不忘在全班同学面前夸奖他,肯定他的表现。渐渐地,小X身上的坏毛病慢慢褪去。上课不做小动作、不讲空话了;以前从不发言的他屡屡发言;在学习搭档竞赛中,他竟然好几次战胜了他的对手——科代表……他的转变让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在我的推荐下,他还评上了班级“每月之星”。 感悟: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是奖惩效应。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