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李慧琼 一、小学阅读深度学习的发生需要表现性评价 小学生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表现出高投入、高认知、高产出的特征。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发深度学习,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全情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其次,教师需要使用各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分析鉴赏、创造性、批判性等高阶思维的发展。 鉴于阅读教学的以上需求,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引入表现性评价,能够有效引发深度学习。所谓表现性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设计出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的评价任务,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按照制定好的评分规则进行评价的活动。 由于它是基于现实阅读需求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深度参与。通过评价,学生收获的不是一个简单知识点,而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 二、设计引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设计策略 《金字塔》是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由描写金字塔美景的《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组成。笔者以此课为例,来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设计表现性评价,以实现在阅读教学中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 (一)目标引领,设计学习任务 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要在课堂上实现深度学习,首先需要构建高阶目标,并以此为指导,设计适恰的学习任务。 (以下图表) 第一次试教时,笔者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并据此安排了三项学习任务。 试教后笔者发现,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所得较为零散,在第二项和第三项学习任务时,存在学习内容简单重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所制定的目标较为低阶,侧重于“提取信息”和“简单理解”,从而导致学习任务浅显,学生思维无法达到深度。 鉴于此,笔者在第二次试教时,对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以下图表)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更凸显思维层次,第二、三个目标侧重于发展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第二项学习任务中加入“分类”这一学习活动,能帮助学生把零散思维串联规整起来,同时也为接下来合作学习中高阶目标的实现做好思维的准备。第三项学习任务,在之前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进行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过程往更深层次推进。 (二)收放有度,形成评价规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切实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收放”之间形成表现性评价的规则,帮助学生把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度。 第二次试教后,笔者发现开展第三项学习任务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但汇报的内容缺乏系统条理,蜻蜓点水,学生往往想到什么说什么。同时,在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成员更多地关注自己小组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课后笔者再次对课堂进行了反思,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与评价的过程缺乏规则引导。 鉴于以上认识,笔者对这一学习任务进行了适当调整。 1.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篇短文,并根据相同的喜好组成四人小组,明确小组合作要求:交流你喜欢这篇短文的理由。 2.根据比较阅读时,学生找到的两篇文章的异同,帮助搭建思考支架,形成表现性评价规则: 3.根据表现性评价规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调整后的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中,适当加入教师引导,以比较阅读的学习成果为依据,在合作学习前植入表现性评价规则,从不同维度给学生的思考搭建支架。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支架,学生们掌握了阅读之“法”——对待不同的文本都可以这样思考,这让学习具有了可迁移性,深度学习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生。 (三)个性反馈,实现以评促学 表现性评价注重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以师生口头交流或评价反馈单的形式,学生们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辅导,对照评价规则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在哪里”“离目标还有多远”。 针对前几次试教时,学生对其他小组汇报内容不甚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汇报交流环节进行了调整: 1.汇报前,明确聆听要求:认真倾听台上小组的汇报,并根据表现性评价规则表,对他们的汇报进行评价。 2.一组汇报后,请同学根据评价表的内容,从三个维度给这一小组打出合适的等第,并提出肯定与建议。 3.第二组汇报时,可以省去与前一组相同的内容,同时补充前组的不足之处。之后,继续根据规则表,进行评价。 在修改后的汇报环节,学生不再只关注自己小组的学习,因为有了评价规则,他们的倾听有了清晰的目标,借助评价表,能够清楚地发现同学的优点和不足,评价他人的过程,又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 三、有效运用表现性评价开展阅读教学的建议 (一)评价目标的构建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 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能够引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其目标的制定也应关注不同的思维层级,尤其是高阶思维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主动、深度思考,使评价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以本课为例,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以及五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本堂课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第一个目标重在“理解”,这是保底要求。第二、三个目标关注“分析”与“评价”,相对于前一个目标更加高阶。这样的目标构建,关注思维的层次,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提升。 (二)评价规则的呈现应体现学生的思维状态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设计表现性评价时,我们的关注点不应仅停留在内容理解正误上,不宜简单地罗列几条标准,这样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让思考停留在浅层次。应该采用更加开放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思维状态,借助指示性规则,帮助学生提炼学习方法,提供思考角度,引导学生运用高阶思维进行思考。 本堂课,课堂上呈现的表现性评价表,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内容、文体、表达形式展开思考,每个维度又分为A、B、C三个等级,所列出的要求,是对学生思维的具体描述,这样就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有效的支架,一步步把学习推向深度。 (三)评价规则的运用应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表现性评价之所以能引发深度学习,在于它是一种作为学习的评价,学生运用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表现性评价规则一方面应展现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另一方面应用较为详尽的语言对各个等级进行描述,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思考到了哪一程度,还可以往前推进多少。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法指引,学习才会更加有的放矢,主动学习才会发生,从而真正实现以评价促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