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嗨很高兴了解八千年前的你”

发掘出来的贝壳 记者 杨辉 摄

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供图

孙国平介绍出土的相关器物记者 杨辉 摄

    4月13日中午,考古界最重要的一项评选在北京召开,“最早的宁波人”——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成功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消息一经报道,就在网上掀起讨论热潮。许多宁波网友纷纷转发庆祝,并发出困惑,余姚井头山遗址是什么遗址,为什么我的脑海中只有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笔者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余姚人,在获悉这一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是真的吗?

    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后,笔者逐渐知道了井头山遗址能成功入选2020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原因。

    八千年前的你,可曾搬离故土

    在尚未发现井头山遗址之前,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老师一直在思考中国远古时候的海洋文化从哪里起步的问题。拥有良好区位和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沿海地区,最早是什么时候走向海洋的,而地理环境优越的宁波地区,是否有着很早的海洋文化渊源?一直以来被作为宁波地区古代文化之源的河姆渡文化,虽然自身有着非同寻常的丰富和精彩的成就,但却一直无法找到其根源是否跟海洋文化有缘。

    井头山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处于不同时间,却处于同一地理空间。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大多是海产类,而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虽然也出土了不少与海洋有关的遗存,如鲨鱼、金枪鱼、石斑鱼、鲸鱼等海鱼的鱼脊椎骨、肋骨,以及大小和形态不一的数十件木桨,但与海鱼骨骸的数量相比,鲤鱼、鲫鱼、黑鱼、黄刺鱼等淡水鱼的骨头数量更是多得惊人。

    这是为什么呢?八千年前遍地是海鱼的遗存,七千年前却变成了淡水鱼类遗存为主,这一千年的时差,又发生了些什么呢?

    根据考古发掘的各种依据,专家认为,井头山遗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全新世(1.2万年前开始的地质时代)海平面上升过程中被海水淹没、被浅海沉积物掩埋的史前遗址,为解决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线索,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海洋文化考古的又一突破。

    沧海桑田,重现人间。

    从井头山遗址到河姆渡遗址,从典型海岸贝丘遗址到氏族村落遗址,一千年的时间,发生的变化可谓是“沧海桑田”式的变化,不仅告诉我们海洋的危险性,还告诉我们人类是不断延续发展的,历经一千年,在当初海平面上升中被海水淹没的遗存附近又开始了炊烟袅袅,人类又重新在这里繁衍生息。

    孙国平老师说,井头山遗址深埋地下5~10米,是已知我国沿海地区埋深最大的一处遗址,可以说是“第一深”。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认为,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宁绍平原史前考古年代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将宁波地区人文起源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再往前推进了1000多年。

    八千年前的你,住在哪儿呢

    对人们来说,衣食住行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井头山遗址的你喜欢吃海鲜,那你住在哪儿呢,住什么样的房子呢?对于我们想要了解的这些,也是孙国平老师想要知道的。

    孙老师表示,对于井头山遗址的保护性发掘和研究还将继续拓展,接下来考古发掘的学术方向,他希望能找到井头山人住在哪里——居住区,房屋遗迹等。

    翻阅着网上所能找到的一系列井头山遗址相关的图片,我仿佛置身于八千年前,进入了你们的生活场景,依稀看到八千年前的你正站在你的家门口前,热情地向我招呼,并邀请我去做客尝尝海鲜大餐。

    嗨,八千年前的你,很高兴认识你,期待我们的下一次见面。

    和“八千年前的你”隔时空约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开始认真检索与井头山遗址有关的信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余姚的井头山遗址竟是一处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距今约8000年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

    八千年前的你,就这样出现在我的眼前。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2013年10月发现,文化堆积以海洋软体动物贝壳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达5至1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浙江余姚市井头山遗址,是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距今8300~7800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对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发源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什么是贝丘遗址?顾名思义,就是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地层中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后抛弃的贝壳为基本特征。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于了解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帮助。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主动性发掘。2021年4月13日,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八千年前的你,可能是个吃货吧

    爱吃海鲜,大概是宁波人的特色了吧。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余姚人,笔者可以说是闻着海鲜味长大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海鲜上餐桌的几率也越来越高。那么八千年前的你,爱吃海鲜吗?

    我想,你是爱吃的吧。

    在长期考古发掘中,清挖掉厚达六七米的黏软淤泥之后,最先暴露出来的很像是铺满各种贝壳的海边沙滩,而其中海贝的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有大小牡蛎、粗壮的蚶子、海螺和蛤蜊,还有几乎全部已成为贝壳碎屑的蛏子。这些实际存在的证据,让我们一眼明了,八千年前的你比现在的我们消耗着更多的海鲜。再看看现在,数千年来,我们吃的海鲜,并没有多大变化。

    在密集的贝壳堆积外侧,靠近更外边的淤泥滩涂的地段,还出现了各种色泽鲜黄、造型独特、加工古朴而又灵巧的各种木器,其中有木桨、木矛形器、刀形和“7“字形木柄、木碗、双头尖编织工具、带销钉木器等,以及筐子、篓子、席子等用芦苇、细竹子为原料加工编织的生活器具,甚至还有跟现代浅水滩涂上渔民仍在抓鱼用的鱼罩非常相像的用芦苇编织的捕鱼工具,以及用直径约一两毫米的细绳编织的渔网残块。这些生活用具的出现,更是井头山人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有力实证。

    接下来,要为大家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船桨。

    在井头山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加工精细、保存完好、器形略显独特的木桨,环首短柄、弧形桨叶、背部中段带有两个方形突块,这无疑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用于近海出行划船的木桨。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