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周口市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介绍,学生十分向往大海,便为他们建了个小沙坑。“大海没有,我给你们建个沙滩。”张校长以这样的方式带孩子们“看海”。(4月20日澎湃新闻) 这段时间,一篇走红的博士论文 “致谢”,让我们见识到了农村孩子求学道路上的艰辛与悲苦。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弱势地位;一些对于城市孩子来说很平常的事情,对农村孩子来说却很困难。利用寒暑假或者周末,城市父母和孩子来到海边进行亲情互动并非难事;留守的农村孩子既没有父母的陪伴,也缺乏“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经济基础。 一所普通乡村学校,因为80后校长“早生华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一所原本要撤点并校的小学,在张鹏程的努力下,从当初不到30人,增加到现在的90多人;再加上幼儿园的50多名孩子,张鹏程成为140多名学生的“校长爷爷”——为了办好小学和幼儿园,张鹏程不仅“学校缺什么老师,我就教什么课程”,还自掏腰包甚至举债办学。这样的“燃灯者”,显然需要更多激励和认同。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李泓冰有一段话,对乡村学校的存在价值做了温情却不失深刻的描述:“对遥远的乡村来说,每一个学校,是一堆火;每一个老师,是一盏灯,那灯光虽是暗淡,却明明灭灭地闪了几千年,是烛照中国乡村的一线微茫,温暖,踏实”。办好乡村教育,不仅需要“好老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更需要“制度补血”,将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不论求学之路如何坎坷艰难,还是音体美教育缺乏师资和资源,抑或见识、视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孩子在教育竞争中,处于一种相对弱势的地位。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公益机构组织农村孩子到大城市和知名高校去参观访学,但这样的机会只有少数学生争取到了;对于大多数农家子弟而言,“我想去看大海”并非易事。 作为一名昔日的寒门子弟,笔者也和许多农村学生一样,渴望去看大海。上大学之前,这是一个想了也白想的念头;上了大学之后,通过勤工助学、拿奖助学金,去看大海并非没有可能,却终究因为心疼钱一直没有去。直到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利用到上海出差的机会,我才真正见到了大海。“大海没有,我给你们建个沙滩”,尊重和回应孩子们的精神诉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呵护学生,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位教师的善良与担当。 对乡村教育和农村学生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办学条件,也不能局限于知识学习和衣食住行,孩子们的精神诉求同样需要“温柔相待”。哪怕不能“看海”,也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机会,不断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