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4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育“三课”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黄玉华

    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同时又在某些关键节点上显得特别有仪式感和获得感,比如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开学时、期中时、结束时。这三个节点的德育课程,简称为“德育‘三课’”,如果能充分考虑时段、学生的特点和育人的连续性,结合实际,创造性设计活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开学第一课

    探秘校园智慧行

    传递育人诉求

    开学时的首要任务是收心,同时开学也意味着崭新的开始。学校对学生会有各种期待,老师对学生会有各种引领,学生对自己会有各种勉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学第一课要怎么设计,方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考量教育者的智慧。

    学期初,我和团队成员结合学科教师的“学科性”,致力于“融合性”,围绕“整合教育目标、培育核心素养、发展学科德育、提升爱校情感”的要求,设计了“探秘校园智慧行”综合实践课程(见下图),受到欢迎。

    该课程通过团队定向赛的方式进行,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联合组队参加。一改枯燥说教的面孔,通过闯关活动,巧妙传递了学校育人目标,彰显了价值诉求。

    诉求一:重视运动健康。

    “探秘校园智慧行”活动伊始,团队会拿到一张标有检测点的校园地图,团队成员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到达所有指定点,且完成时间越短,胜出概率越大。我所在学校占地160亩,检测点分散在校园各个角落,对团队成员的体能要求比较高。这也是提醒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业发展,同时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拥有健康体魄。

    诉求二:重视团队合作。

    此次活动要求每个班级的同学自主组队参加,每队5-6人,其中至少有一名是异性同学。在计算到达项目点时间时,以团队里最后一名成员到达的时间为准;在各项目点完成挑战任务时,有的可以互相协助完成,有的则必须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增加,合作能力得到磨练。

    诉求三:重视学以致用。

    初一第一学期时,学生会在历史与社会课上学习地图知识,在科学课上学习各种动植物,在语文课上学习古文诗词,在创新课上学习思维方法等,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探秘校园智慧行”活动巧妙设置了各项任务,让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自然运用到书本中学过的知识,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增强爱学习、会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拿到校园地图时,要会看图,辨方向,选择合适的行走路径;在各检测点时,要能说出这个点周边的植物名称、主要特征,和与之关联的人文诗词等。

    诉求四:重视创新实践。

    在部分检测点,我们设置的任务是为学校经典传统项目如学雷锋活动、红五月、学子大讲坛等合作设计一个LOGO,必须是原创,并能说出创意说明。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发展,又增强学生的活动参与感。

    开学第一课,我们通过“探秘校园智慧行”这一创意,对过往单一的课堂形态进行调整,让学生在探秘中提升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引领学生亲近校园,探寻校园生态文化、科学历史文化、诗词文化之旅,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校园的情怀。

    二、期中科探课

    寻找最爱动脑的你

    激发创新潜能

    顾明远先生说过,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学期中间,是开展活动的有效时机。一方面可通过活动反馈学生前段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动进一步掀起学习的新高潮。学期中,我们为赋能学生的学科学习,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聚焦“探究性”,着力学科德育活动开展。比如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科研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健全创新人格,深化学校的科创教育,我们依托学科组,开展以“体验神奇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系列科探活动(见下图)。

    系列科探活动极大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营造科创氛围。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科学知识,对学习、生活、劳动中的仪器、设备、用具等进行优化改进,或者运用简单的材料,独立动手制作出一些有一定实用性、观赏性的小模型,如部分同学创造出的户外简易净水器、手指小灯、手工小风扇、光控小夜灯等受到学生热捧。

    系列科探活动打通了课内外的科学学习,增强探究意识。学生蒋成龙读到这样一则新闻: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小轿车处于定速巡航状态,要下高速时,司机发现无法回到人控状态,也无法减速,只好向交警求救,最后由交警设置障碍撞车才使车辆停下来。他想,能不能运用创新课上学到的知识给汽车搞个汽车危急处置装置,让汽车在刹车失灵、操纵失控的状态下,安全停下来?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以此为课题,发明出汽车危急处置装置,获得了国家专利,参加浙江省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获得了二等奖。

    三、假期拓展课

    我的春节我做主

    弘扬中华文化

    假期作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生活的补充延伸,具有其它时段、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过一个安全、自主、充实、有意义的假期是每个教育者和学生共同思考的话题。

    以寒假为例,因为其间涉及传统节日“春节”,所以我们把寒假德育课程设计定位于“弘扬中华文化”,突出“自主性”。我们先在学生中广泛征集,然后甄别筛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特色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体验生成,然后在开学时进行成果分享,提供平台广泛展示。2020年放寒假时,我们原选定有十个活动项目,后遭遇新冠疫情暴发,结合实际,调整为以下四个方面八个特色作业设计(见下图),供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假期特色作业增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规划意识。菜单式作业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且这个菜单是由学生民主投票组合而成的,规避了行政命令或教师强行规定,主观上淡化了“必须完成”的被迫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假期统筹规划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主动发展。

    菜单中“我参与:我在年味中”、“我发现:他在‘小家’外”、“我制作:我们心连心”、“我探究:疫情下的‘异’样”均凸显了“学生在现场”的特质,以学生为中心,正可谓“我的春节我做主,我的假期我安排”。

    假期特色作业触发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领悟,厚植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以上自选任务的背后,隐含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线,在珍爱生命、倡导孝道、尊重他人、心怀天下、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尤其2020年寒假,学生亲身体验了全民抗疫这场硬战,感悟从“小我”走向“大我”中的平凡与伟大,自觉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说,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通过生活化情境和任务驱动,让学生“走进去”,再带着积淀、思考与体悟“走出来”,这样学生就不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参与者、创造者。德育“三课”的创新设计,恰好注重了德育学习与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结,凸显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无痕渗透,所以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给同行一些借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