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
在同事眼中,他是工作之余喜欢莳花弄草的植物控;在朋友眼里,他是爱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的文艺青年;在家长眼中,他是心中装着孩子,值得信赖的班主任;在学生眼里,他是会给同学们买棒棒糖、过集体生日,陪大家看《猫和老鼠》来调节紧张学习气氛的亲和力满满的老班。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鄞江中学潘崇村老师的故事。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杨传森 家委会推荐理由 潘老师的办公室里,靠窗位置养了很多多肉植物,因为莳养得好,散发出蓬勃生机。他说:“我喜欢种多肉,研究得多了就发现,尽管多数多肉植物喜欢阳光,但也有例外,比如玉露,太阳晒多了会裂开。对待学生也是如此,有些学生喜欢老师多关注一些,那就多给他们一些肯定,有的却并不喜欢过多关注,那就让他们静静地长大。多肉好养,但也会生病,也会长虫,这时候就要懂得照顾。根据各自的特性,施以合适的方法,多肉就会呈现出最美的样子,对待学生也是一样。”这样说和做的老师,是不是很有意思? 英语组唯二的男老师 在鄞江中学,有20来位英语老师,但是男老师仅2人,潘崇村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英语组唯二的男老师,在女同事因为怀孕等原因不便担任高三教学时,潘老师连续多年任教高三。工作15年,做了11年班主任,带了7届高三学生。 作为英语老师,治学求实严谨,课堂轻松活泼,这是潘老师的标签。他在鄞州区教坛新秀评比中获过奖;拜特级教师周道义老师为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认真将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他带的毕业班英语高考成绩名列全校平行班前茅;他辅导的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荣获省一等奖……说起学科教育上的特点,潘老师想了想,觉得也没什么特点,唯熟练耳。潘老师会将平时发下去的练习册和试卷上的陌生词汇,都给学生整理出来,讲解过后要求掌握并熟练默写。当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词汇,有了较好的语感,作为语言学习的英语,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英语练习中的阅读理解,有时候内容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这个时候,潘老师就会结合阅读理解给学生们讲讲为人之道,“这样的时候,学生们更容易听得进去,如果平时作为班主任来教导他们,他们可能会说‘又来了’,然后不爱听。” 活动中给每个学生拍照的记录者 幼儿园或者小学低段的班级群里,老师经常会拍一些孩子们学习和活动的照片发上来,家长兴致勃勃地围观一阵,了解一下自家娃在校的情况,这是一种常态。但随着年级慢慢上去,大家都适应了学校生活,这样的频率就会大大降低。但是,潘老师一如既往地喜欢为学生拍照,他认为无论孩子多大,这都是家校沟通的一种良好方式,尤其对于住宿的高中生,每周在家的时间只有一天,亲子互动的时间并不多,老师多花点心思拍点照片,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一周的情况,也为周末的亲子互动提供了一个基础。 为此,潘老师专门买了单反相机。他常常把照片发到班级QQ群和家长微信群,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成长瞬间。学生们高中三年的在校生活,都可以从他拍摄的照片中找到影像:从高一的军训、运动会,到高二的美食节、篮球赛,再到高三的成人礼、毕业典礼……在潘老师的手机和相机里,除了女儿和儿子的照片,就是各届学生的照片。甚至他带的第一届学生的照片都依然保留着,不舍得删除。 学生们的所有活动,潘老师几乎从不缺席,全程参与。更令家长们感动的是,但凡大活动,潘老师总是把全班每一位同学的镜头都拍到。“去年的运动会,我整整陪他们跑了三天,记录每一个人的瞬间,歇下来还真的觉得有点累,以前不觉得,大概年纪大了。”潘老师笑着说。 为什么把每一个人都拍到?潘老师说,家长们都喜欢在照片中找自家孩子的画面,看到了会觉得开心,没看到会觉得失望,所以他宁愿自己累一点,也尽量拍全点。 他常对学生说:“你青涩的青春我替你保存,你高中点滴的回忆我替你珍藏。将来的某一天,你可以在这些照片里找回那个少年的你。” 陪伴中助力学生成长的老班 潘老师目前带的是一个高三混合班,高二分班以后接手的,已经带了快两年,班级氛围很好。“高中学习很累,我理解这种辛苦,所以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给学生们提供一些轻松的时刻,让他们绷紧的弦稍微放松一下。” 比如每周一的专题课上,潘老师总会留一点时间,给大家看一集《猫和老鼠》。这个动画片每一集的时间只有六七分钟,很适合短时间内放松用。这样的时候,哪怕已经高三,同学们还是觉得很开心。 再比如元旦的时候,潘老师会用班级合照做成书签,再加一根棒棒糖,放在每一个学生的书桌上,大家早上过来就有一个惊喜。 大课间的晨跑锻炼,潘老师总会尽量陪着大家一起跑。中午午休,潘老师就在教室里批改作业,这样,班级可以更安静一些,想学习的同学就安静学习,想午睡的同学也能安静午睡。 “就算是高中生,我也认为要多陪伴。孩子们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只有接触多了,才会知道他或她原来是这样的人。比如,有的同学成绩可能不是很好,但很热心,这时候就需要多元化评价。” 潘老师分享了他和一名学生之间的故事。高二分班以后,班上有一位男生,潘老师对其初次印象算不上好,因为高一时,他是经常被批评的对象,寝室扣分也较多。分班后第一天集合,他又姗姗来迟,更加深了对他不太美好的印象。高二下学期,钉钉上网课的时候,潘老师发现这位学生表现活跃,各方面配合都很好,就经常表扬他。有一天,这位同学给潘老师留言,问新学期能不能竞选班长。 “说实话,我心里原本已经有了班长人选,但我还是鼓励他尝试竞选。没想到,他最后还成功了。这之后,我慢慢发现他跟我原来想象中判若两人,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好。出班级抗疫防疫黑板报,大家对他评价很高,平时班级里大大小小的事务,有时候他会提醒老师有时候自己就处理好了。晨跑的时候,一般女生跑前面男生跑后面,冬天风大,他就让男生跑前面,帮女生挡挡风。我突然觉得特别暖。” 这位同学的故事让潘老师更加坚信,不要轻易对一个人下结论,走近他(她),发现他(她)的闪光点,给他(她)平台,或许就能收获意外惊喜。 说起这些,潘老师说自己很幸运,在学生们最好的时候遇见了他们。但是在同事和学生眼中,未尝不是因为潘老师的宽容和温暖给了学生成长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