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高校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4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得太好、吃得太差都不能让爸妈看到

2598名受访大学生中 近四成朋友圈“屏蔽父母”

“怕父母瞎担心”在屏蔽原因中排名第一专家:“屏蔽父母”并非“屏蔽亲情”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让彼此的生活状态“一屏呈现”。

    大学生即使千里之外求学,父母也能通过朋友圈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通讯的便捷让亲子距离不再遥远,可是文化圈层、代沟、家庭关系等让有些家长难以触摸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父母被“屏蔽”被“分组”了。

    会不会屏蔽父母?为什么屏蔽?屏蔽之后与父母的距离更远,还是更近了?近日,甬上教育记者面向在甬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访,2500余名大学生参与问卷填写,有一些数据值得细细解读,有一些案例值得深思。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李臻

    通讯员 魏琳 王轶群

    调查 数据

    A

    2598名受访大学生中 近四成“屏蔽父母”

    这份调查问卷围绕“朋友圈会不会屏蔽父母”展开,关注的是步入大学生活的青年学子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这群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家长、老师指导下的“乖乖”读书娃,进入大学后,他们的自主权得到空前释放,他们的交友半径让父母“鞭长莫及”,他们掌握生活学习的状态和节奏,他们的小情绪再也不是“一览无遗”地呈现在父母面前。进入大学后,父母想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了解孩子,可孩子却把父母“屏蔽”“分组”,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记者根据“屏蔽”和“不屏蔽”设计了两套问卷,“屏蔽组”侧重于寻找原因,“不屏蔽组”侧重于亲子互动的频次和效果。调查问卷面向在甬高校大学生,2598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1025名受访大学生表示“屏蔽父母”,占比39.45%。

    调查 数据

    B

    87.3%的受访大学生 一周沟通一次以上

    在屏蔽原因的投票中,怕父母瞎担心(63.71%)、追求自己的空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60%)、怕父母反对\不支持(45.07%)排在了屏蔽理由TOP3,其他还有不喜欢父母唠叨(36.98%)和经常被误解(17.17%)。

    调查显示,虽然近四成学生选择朋友圈屏蔽父母,但是他们和父母的沟通并不少,44.73%的大学生两三天至少沟通一次,有的甚至每天沟通,“一周沟通一次”的占比42.57%,剩下12.7%的受访大学生一个月沟通一次。在沟通效果上,87.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大多时候沟通顺畅、互相理解、心情更好”,只有12.2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沟通不畅、误解加深”。

    这说明“朋友圈屏蔽父母”并没有阻碍亲子沟通的频次和效果,只不过是“怕父母瞎担心”和“保持个人空间”。

    调查 数据

    C

    15.7%的“不屏蔽学生” 有选择地发朋友圈

    不屏蔽父母的受访大学生是不是就能真实坦诚地晒朋友圈呢,答案是“No”。

    1573名受访大学生不屏蔽父母,其中有15.7%的学生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在朋友圈里有选择性的让父母“分组可见”,或者放弃发朋友圈。17.6%的学生表示因为父母对朋友圈的过度关注而感受到了压力。

    在父母参与朋友圈互动活跃度的调查中,1573名不屏蔽父母的受访学生里,17.8%的学生选择了“互动性高”,55.5%的学生表示“互动一般”。这表明即使不屏蔽父母,大学生和家长也不太可能通过朋友圈提升亲子沟通和互动参与的亲密感,调查也显示,打电话、见面,微信聊天更容易沟通。

    而在“你会为了什么事主动和父母联系”的调查中,“需要父母提供金钱、或者人生规划上的帮助”(78.44%)、“分享比赛获奖、成绩优异、交友成功等好心情”(67.36%)排名靠前,而排名最低的是“遇到交友困惑、学业压力等不开心的事情”(40.92%)。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