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坛现场。通讯员供图 |
 |
学生顶着烈日在插秧。通讯员供图 |
做好劳动教育的根在哪里? 此次论坛,是东钱湖教育论坛举办的一次专题分论坛。东钱湖教育论坛联合主席龙永图,东钱湖教育论坛创始人、华茂集团董事局主席徐万茂,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包起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劳动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顾建军,《基础教育课程》杂志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研究员付宜红,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胡刚强等嘉宾参加论坛。 论坛上,顾建军先生介绍,基于出现了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社会现状,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层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纲要;2021年,《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有望出台。 劳动教育很重要,试想,一个好逸恶劳的孩子如何能够在未来承担一个家庭的重任,又如何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做好劳动教育的根在哪里?对此,包起帆先生说,对于劳动教育,国家和政府有责任,但更大的责任在于每个家长和老师。家长和老师要以身作则、走在前面。哪怕不能让孩子天天去劳动,但要教会孩子尊重劳动者,尊重每个为你服务、为你提供劳动的人。 要动员全社会来参与劳动教育 包先生还建议,应该把家务劳动纳入到劳动教育中去,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父母在家里不仅是要求小孩子读书、做作业,更要让他参加家务劳动。 工作40多年的包先生,从上海港的一名普通码头装卸工,到技革员、车间副主任、工艺科长、技术副经理、经理、副总裁、政府参事等,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13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他看来,这一切,离不开从小接受的劳动教育,锤炼了他艰苦奋斗的精神。 论坛上,徐万茂先生以《劳动创造未来》为主题做分享发言。他讲述自己从制作竹制品起家,到生产“七色花”教学具,再到兴办学校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同样是劳动创造人生和幸福生活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还邀请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年十佳“最美孝心少年”来到现场,其中“棒棒男孩”冉俊超、“茶园少女”王梦佳、“蜜瓜男子汉”石培昊、“火舞的精灵”杨峻熙,以及宁波“新时代好少年”代表“抗疫小后盾”屠北辰还在现场分享了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感人事迹,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袁振国、顾建军、付宜红和胡刚强4位专家分别围绕少年们的成长故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观点。 专家们一致认为,劳动教育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要动员全社会来参与劳动教育。 退步原来是向前 五年级小学生下田插秧 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通讯员 鲁丹春)五一节前夕,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来到学校附近的一块水田,真正体验了一回“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插秧劳动。 “救命啊!翻车了!”只听一声大喊,声音的主人已跌坐在水田中。只见他艰难从泥水中爬起,虽然脸上、手上、屁股上都是泥水,脸上却是灿烂的笑容。初次涉足水田,同学们状况百出,看似不深的秧田,一脚踩下去,整个小腿都陷进去了,那滑腻腻中带点粗糙的奇特感觉从脚底直传脑门,孩子们在21世纪遍地水泥路、柏油路的生活中,体验到了“泥泞”这个词语的含义。 因为插秧是从前面往后面一步步退着走的,这样的拔腿后退对小学生也颇有难度,由于重心不稳,坐倒在水稻田中的场面时有发生。 据介绍,这是蜃蛟小学乡情教育中农耕劳作实践教育的一堂课。稻田是向茂新村种植大户徐师傅租的,徐师傅同时被学校聘请为农耕实践基地指导员,下田前,徐师傅向同学们讲解如何取秧苗、分秧苗、插秧苗。 孩子们插秧的场景,吸引路旁家长和来往行人驻足观看,他们纷纷为这样的劳动教育叫好。 带队老师之一、蜃蛟小学教科主任冯赛飞告诉记者:“这既是劳动教育课,也是一堂‘乡情育人’德育课,孩子们学习了秧苗培育知识和插秧技巧,体验了农耕劳作的艰辛,相信这难忘的记忆会伴随他们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