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金报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视剧《小舍得》引发家长深思

对孩子的教育 你舍了什么又得了什么

《小舍得》海报

    反映当下教育生态的电视剧《小舍得》已经播完,但它引起的思考却没有结束。

    《小舍得》原著作者鲁引弓在一次活动中说,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抢跑是有代价的,但在很多家长看来,不抢也有代价。

    面对这道跨不过去的选择题,作为家长,心里得有个平衡拿捏的过程。有舍才有得,那么,在孩子的教育上面,你到底舍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家长细细思索。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樊莹

    看开的“鸡妈”:最重要的是家长的心态

    朱女士:我和老公都是学霸,生的孩子自然也希望成为人中龙凤,至少不能不如自己。但现在有点想开了,真正需要“上岸”的是家长的心态。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这孩子你说什么呢?我怎么不爱你了……”电视剧《小舍得》中子悠和“鸡妈”田雨岚的这段对白,心酸又无奈,戳到了许多家长的内心。

    “一切都让给孩子,做了很多的牺牲,到头来孩子完全不理解,觉得妈妈并不爱他们。”家住镇海庄市街道的朱女士很有感触。因为她和老公都是学霸,从小优秀到大,生的孩子自然也希望能成为人中龙凤,至少不能不如自己。

    “从小帮助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引领他们走向成功。”如此坚信的朱女士,从幼儿园小班起就给孩子制定严格作息时间和行为规范。

    为了上好的小学,语言、常识、体育、礼仪习惯……每天要学什么,朱女士都一一安排清楚。看重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她,每次陪女儿阅读,都会试着抛出问题,让孩子独立思考和回答。注意力不集中了,或者不知道怎么回答,她也会一遍一遍引导孩子,直到完成心中预期的学习任务。

    但后来渐渐发现,孩子虽然很懂事嘴上不说,但脸上笑容少了,学习容易焦躁。

    “固然,生娃就要对娃负责任。但让孩子刷题、上课,考进为数不多的好学校,争夺教育资源的内卷过程,最后让孩子活成自己想象的模样,是否就是真正的成功?身边也有朋友的孩子,小学各种‘打鸡血’,被逼出来的优秀,到了初高中‘露馅’,思维方式不同,学习方式注定不同,考入重点学校成绩也可能一塌糊涂。”

    朱女士说自己现在有些想开了,认清优势和短板,不再执着于为什么一次考试没考好,一件事情没做好。“真正的‘上岸’不能只看孩子读书的结果,而是家长的心态。”朱女士说。

    “佛系老妈”:一度也有“鸡娃”冲动

    李妈:我克制了自己的焦虑,舍弃了不切实际的高要求,收获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女儿的自然成长。

    女儿读初二,儿子读小学一年级,家有两娃的李妈,一直被朋友们称为“佛系老妈”。但是,刚刚看完《小舍得》的李妈,却在与记者聊天时难得剖析了自己在女儿教育上的心路历程。“我对剧中南俪的角色特别有感慨,差一点,我自己就成了南俪。”

    在医院工作的李妈,自己的童年从来就没有接受过课外教育培训,所以在女儿小时候,一直奉行“快乐童年”的想法,周末如果不用值班,就会带女儿去公园或游乐场玩玩,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课外培训,那都是没有的事情。

    等到小李同学上了四年级,李妈突然之间发现女儿的同学大半都在学奥数,即使不学奥数,也会上其他的培训班。再看看自己女儿,成绩不上不下中游荡荡,除了性格好,生活自主能力比较强,不用太操心之外,似乎也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从女儿四年级到五年级,我其实一度是焦虑的,就像剧中的南俪,开始怀疑自己以往的选择是否正确。”那一年,小李同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终于没有扛得过补习的“潮流”,进了数学和英语的培训班。

    从四年级第二个学期到五年级第二个学期,培训了一年多的女儿成绩并未有多少好转,时间和精力的负担却重了不少。

    后来,李妈和女儿谈了一次,五年级的姑娘告诉妈妈,培训班教的内容都是提前的,自己基础一般,提前学有点吃力,等到课堂上老师再上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之前外面学的也忘得差不多了。而且,因为在外面补课要做课外作业,学校的作业也没有时间很好地整理,所以,效果并不大。

    母女谈过以后,李妈放弃了继续给女儿报班的想法。原来的数学和英语,也砍掉了一门课,只保留数学一个培训班。

    小升初,小李同学没有去参加民办学校的摇号,也没有去考试(那一年,小升初采取部分摇号部分考试方式),进入了对口的春晓中学。如今的小李同学,成绩依然保持中等。“明年中考,看看情况,如果能进普高最好,进不了上个职高也没什么,我现在已经想明白了,对成绩中等的孩子来说,选个好一点的职高未必不是一条路。”

    旅居海外“素妈”:坚持尊重孩子天性不容易

    陈女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作为家长,顺势去努力就好。在儿子的教育上,我大概舍弃了过多的干涉,尊重他的兴趣,但内心有时也会有担忧。

    大姨的外孙女2岁就能背弟子规,堂哥的儿子考进重点高中了,不仅学习好,还会钢琴、游泳,还是校篮球队队长……每每听到国内亲朋好友的子女如此优秀,旅居海外陈女士就会涌上一股愧疚夹杂着焦虑的复杂情绪。

    对于孩子教育,自称是“素妈”的她,一开始想尊重孩子天性,“放养”教育,但这并不容易。

    儿子珉珉上小学后,她发现,儿子每天书包都是轻飘飘的,午餐盒、水杯、一本薄薄的绘本。每天回家问他学了什么,答案都是好玩的。问问老师,总说孩子很棒、很适应!几个关系好的家长私下劝她“学校不会教什么的,要自己去外面学” 。

    其实,国外也有“家长内卷”的情况,很多人会跟风,给孩子报国际名校,参加各种择校面试,学各种才艺。

    有次她带着孩子去听音乐会,一个七八岁的华人男孩在台上钢琴表演,他弹奏的曲目在陈女士这个学过钢琴的成人来看都非常的难,但孩子却很自如。后来私下打听,这个男孩的妈妈在孩子三岁时让他学琴,四岁找大师学,投入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那场音乐会,有很多正在学琴的家长带着孩子去了,但因为曲目太难,安静坐全场很有挑战。中间很多坚持不下去的家长带着孩子离场,后排有孩子全程睡觉。

    自己的儿子珉珉虽然坚持到了最后,但也是坐不老实,动来动去的。回到家后,孩子一个劲地说 “听不懂”“不好听”,但没想到他后来自己拿起画笔把音乐会的现场画出来了,还给家人们展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那一瞬间,我意识到这就是兴趣的差别,没人要他记下音乐厅的布局,但因为热爱画画,他主动观察学习。而我一直希望他能爱上弹钢琴,可孩子内心是抗拒的,即便是被动接受了,后面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陈女士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作为家长,顺势去努力就好。但孩子的黄金成长期就在这个阶段,现在放任自由,等长大了,与他同台竞争的是从小精英教育出来的,到那时孩子是否会反过来怪我们?” 想到这里,这位“素妈”又陷入了纠结。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