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舍得》海报 |
 |
《小舍得》作者鲁引弓与蛟川双语小学校长马静珍 |
 |
吕霞飞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 |
反映当下教育生态的电视剧《小舍得》已经播完,但它引起的思考却没有结束。在采访家长之外,我们也采访了老师和校长,他们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从事多年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孩子和家长之后,他们的内心其实也有很多感慨。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樊莹 老师说 小心“鸡娃”反被娃“鸡” 功利教育不可取 宁波市名班主任、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老师吕霞飞,从教28年。去年她刚送走一批六年级毕业生,转而成为一年级班主任。她注意到,当下热议的“鸡娃”现象,说到底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心情的形象说法。 “家长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吕霞飞举例,比如家长跟风报班,哪个培训学校提分快,哪个培训机构考入名校的孩子多,大家都会相互打听,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往里送。 部分小学六年级的家长,为了考名校,学这个学那个,有的甚至一门学科报好几个班。 “不是说,一定不能参加课外培训班,每个家长都因自己的孩子情况而异。家长心中要有把‘尺’。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结果一定是好的吗?‘鸡娃’最后的结果有没有偏离初心?”吕霞飞认为,孩子成长有自身的规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育儿不能偏离教育规律,一味追求成绩。家长需要因势利导,扬长增信,否则“鸡娃”可能反被娃“鸡”,孩子出现厌学、自暴自弃等各种问题,就会得不偿失。 在孩子的培养中,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十分重要。吕霞飞举了一个学生的故事。这个孩子从小学习钢琴,小学二年级考了四级,但这成绩是孩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换来的。那个时候,孩子的爸爸说,学琴到底为了什么?如果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快乐,那还有什么意义?后来,孩子仍继续学钢琴,但再也没有去考级,而是在学琴中更多去感受乐曲的内涵。如今,孩子如愿考入国内一所知名音乐学院。 对于目前仍在焦虑的家长,吕霞飞支了几招: 1、培养习惯比分数更重要。习惯是终身受用的,特别是阅读的习惯、时间管理的习惯、归类整理的习惯等等,家长要耐心陪伴和培养。 2、给孩子的时间留白,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感兴趣的事情会成为孩子付诸于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3、家长要“蹲下来”和“慢下来”,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断提升自我。“功利的教育”不可取。 校长说 《小舍得》作者高中同学谈教育的舍与得 蛟川双语小学校长马静珍是《小舍得》作者鲁引弓镇海中学文科班的同班同学,毕业后,两人虽然没有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但也保持着联系。5月初,借着镇海中学110周年校庆,马校长把老同学请到了蛟川双语小学,与家长们来了一场“思享会”。 马校长说她是老同学的粉丝。“《小舍得》传递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与当下观众的现状或需求形成本质上的契合与呼应,大大纾解了社会对教育的深层情绪。”那么,作为一名校长,马静珍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舍与得的呢?以下是她看过小说和电视,结合很多年教育经历的思考和观点: 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应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多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身体,不能拿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我的观点是要让孩子既有分数挺得过今天,也要有综合素质撑得住明天。家长过度或无畏的焦虑,逼迫孩子提前学习,强化应试,四年级学六年级,六年级学初中,大家争着抢跑甚至抢跑道,造成了竞争前置,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得以制止。 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在于百米跑道上抢那么几步,孩子健全的人格,阳光的性格,包括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更为重要。孩子成长路上,家长、老师都是起不同作用的教育人,要懂得取舍,承认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所以他们每个小小的个体都值得被尊重。 家长和孩子都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不完美,首先家长要理性又智慧,并非非得对“好成绩”与“快乐”进行二选一,我认为还是有平衡“舍”与“得”的良方的: 第一,蹲下身子,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赢得孩子的理解和配合,为他们的成长持续性输送类似“信心、勇气、合作”等养分。 第二,家长要放下和别人家孩子攀比的心态,引导孩子学会与自己比,让他们享受成长、进步带来的惊喜与快乐,培养自主发展的意愿。 第三,要坚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积极拓展提升,甚至以此激励孩子敢于探索未知领域,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