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5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每天放学就把房门一关 说是写作业不让打扰”

初二男生的这个行为 妈妈很不理解 这位班主任如何当好 亲子沟通中的“老娘舅”?

    栏目主持人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特邀班主任

    海曙区田莘耕中学

    801班班主任 姚立婧

    高级教师

    曾获宁波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

    海曙区学科名师

    海曙区学科骨干教师

    海曙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姚立婧总是每天比学生到得早,从教17年,有15年在担任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面对一群青春期的初中生,她不仅管他们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常常在批阅一篇篇日志时用笔和学生交流。学生们也喜欢和她讲心里话,私下里都叫她“姚姚”。初中生的学业开始加重,心理开始叛逆,知心姐姐般的姚立婧善于和学生做朋友,她因势利导,在班主任工作中用心、用情、用爱,“和学生们在一起很有趣”,姚立婧笑着说。

    孩子的故事  

    妈妈在家长会上诉苦

    “儿子说没什么好聊的”

    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妈妈向我诉苦:自从上初二后,儿子每天放学回到家,就把房门一关,说是写作业不让打扰。有时想和儿子聊聊天,他说没什么好聊的。问多了,还嫌我烦。“姚老师,我每天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凡是我们父母能满足的,绝不亏待他,可他却这个样子待我。初二蛮关键的,我想问问他的学习情况,您说我该怎么办啊?”

    这位妈妈的求助引起了现场其他家长的共鸣,他们纷纷抱怨孩子在家里和父母的种种沟通障碍。

    第二天的班级晨会上,我向学生们了解情况。“姚老师,你如果知道爸妈每天和我聊什么,你肯定也不想和他们说话了。不是问我今天考了几分,就是问我有没有被老师批评。”“只要我考得不太好,他们就怪我上课不认真听,或者就说某某某同学以前不如我,现在比我强多了。”“我在房间里写作业,老妈一会儿进来送水果,一会儿东问西问,你说这作业还咋写?”……孩子们竟然也是抱怨一箩筐。

    我的思考  

    青春期的孩子也会焦虑

    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鼓励

    听完家长和学生两方面的说法,我忽然明白两者之间不能“有话好好说”的原因在哪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升学、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家长们总是把成绩、分数挂在嘴边,这种焦虑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压力。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好。特别是进入初二后,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上课节奏的加快,导致部分孩子学得比较吃力。有些题目听不太懂、不会做,短时间的努力又很难出成绩,其实孩子们也会焦虑,此时,他们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鼓励。

    另一方面,由于初二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已渐渐发育成熟,心智上却还比较懵懂。他们渴望独立的空间,又渴望别人的理解,所以当出现紧张﹑焦虑﹑自卑等心理时,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

    如何以一个有效的方式,促成家长和孩子的双向理解呢?我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我的行动  

    推出《心情日记》

    让亲子沟通更日常

    周三的一节班会课上,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A3纸,上面列了一个个问题:你能写出父母的三个优点吗?父母最让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最想让爸妈怎样支持你?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最讨厌父母的哪些表现?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如果给父母分星级,你给他们打几星?说说你的理由……

    出乎我的意料,几乎每个学生都把这张A3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也很辛苦”“我爸爸是全能型的,是家里的主心骨”“爸爸,你能不能放下手机”“爸爸妈妈,请不要每次一开口就问我成绩”……女生们写得细腻、动情,男生大多直白、大胆,一句句发自内心的真实话语看得我动容。

    我把这些内容反馈给了家长,家长们很感动,都说这样的形式真好,能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既然一次有效的沟通可以疏导亲子关系,那何不让这种沟通更日常呢?我在征得孩子们的同意后,开始推出《心情日记》。

    最初,我让班级同学每人写周记,后来发展成日记,即每天作业做完后,简单回顾一天的得失、心情等,我会每天批阅,并给日记取名“蚂蚁也有自己的心声”,意在让学生们放松心情,记录成长的足迹。现在,我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即孩子们把每天发生的有趣的、烦恼的、开心的、失落的心情等写在笔记本上,当天晚上家长也在文后给予相应的回复,以便了解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所思所想等。我尊重学生,如果今天的心情不想让家长知道,我让他们写在笔记本的最后页,我会如常批阅而不让家长回复。

    意外收获  

    找我当“老娘舅”的电话

    大幅度降低

    “今天中午的数学考试,我做到一半,发现有点难,再往后做,发现两道大题一点思路都没有,想了许久才做出一点点,但是时间已经不够了,这说明我的基础不够牢固,还需要多加复习,我要认真了。”(学生的《心情日记》节选)

    “经过这次考试能有这样的觉悟,能把自己的缺点找出来,说明你进步了,爸爸希望你以后上课更专心一些,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请教,多和同学沟通,别不好意思,大胆面对问题,这样再面对考试时信心就会体现出来。加油,儿子,你可以的!期待你自信的样子!”(家长的《心情日记》节选)

    这是一位爸爸和孩子在《心情日记》中的部分文字。这位爸爸因工作原因,常常很晚到家,和儿子的交流时间不多,这样的“笔谈”让父子间的交流更多更顺畅了。

    “陪伴不是一时半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期待更多家长参与陪伴孩子写《心情日记》!”我常在微信群里鼓励、点赞一些有心的家长。到目前为止,班级绝大部分家长参与了写《心情日记》,亲子关系更加融洽,找我做亲子关系的“老娘舅”的电话也大幅度降低,家庭的幸福感更高了。

    作为班主任,我也从中收获颇多。因为《心情日记》是一日一交,通过阅读亲子之间分享的小秘密,我了解了每个孩子每天的喜怒哀乐,及时掌握了班级的最新动态,这些都更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班主任说  

    初中三年正值“身心剧变”时期,尤其是初二学生更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生理、学业、心理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心理上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带来了好奇心和探究欲,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的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需要得到家长的引导;学业上虽没有升学的压力,但与初一年级相比,初二各学科无疑增大了很深的广度和难度。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

    作为家长,父母要与青春期前后的孩子多交流,多激励他们,对他们的不足要有充分的耐心加以引导,同时调整自身的教育心理,更新教育观念,不要只关注分数,不把过高的期望变成压力向孩子施压。唯有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合力互动,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