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5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视世界的参差是每一个人的命题

    8点的语文课,读的书目是《中国古代文化史》;10点的体育课,选的运动是击剑;放学后的课余活动,是看戏剧社的学弟学妹演出……

    近日,一则名为“我在北大附中上学的一天”的视频爆火。面对北大附中学生精彩的高中生活,网友羡慕有之,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反思亦有之,引发热议。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酵,原视频所带的微博话题“在北大附中上学有多幸福”中,出现了大多数“高中生的心酸”,叫嚣着“世界的参差”,反馈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部分北京学子回应自己对教育倾斜的看法,为自己的高中奋斗生活正名,被网友指责“何不食肉糜”,呛声“享受红利就保持沉默”,引发了更大的争议。

    双方争议的内容出乎意料的一致,都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而对方的行为嘲笑甚至抹杀了他人的努力。为什么看似处境、遭遇差距如此之大的对立双方,却在网络舆论中表达着相似的愤怒?

    其一、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双方处在不同的教育背景、高考政策和校园环境下,没有办法通过文字的描述去体会他人的艰辛,每个人只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有感。

    其二、世界的参差几乎存在于每个角落。事实上,不仅是各省市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哪怕同处北京,学校间的师资和硬件设施也存在巨大差异。

    所以,双方都有各自的烦恼与困苦,却无法相互理解。而争论的关键在于一些“隐形的”既得利益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红利,对利益匮乏人群的发声表达了不承认、不相信乃至嘲笑、蔑视的态度。

    很多人不明白“既得利益者”表现出优越感是残忍的,或为自身的优势产生愧疚感是无用的;很多人也意识不到因愤怒而强迫别人噤声,是一种多数对少数的暴力;道德绑架式地要求“既得利益者”必须心生愧疚,也是不合理的。展现获得利益的优越感,也要受特权的鞭策,以“礼貌、体面、个人奋斗”为尺,需要丈量每一个人。

    我们不应否认教育倾斜的现象,无需抹杀各省市考生的努力,也不必对个别群体抱有敌意,制造教育焦虑。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被这个话题撕裂开,摆在大众面前,我们就应该更多地把目光放在政策本身上,正视差异的存在,关注当下,探索推进教育发展均衡化的现实举措,不断推动教育公平。

    “对特权的过于愤怒和在意不会对这些人造成影响,却会丢失掉你自己的信仰。”保持一颗平常心,认清这个世界的参差,不以此骄矜自满,也不因此义愤填膺,坦然接受“现阶段的无能力改变”,为未来而努力。

    作为高考大省的一名普通学子,回顾我的高中生活,虽然有泪水、有病痛、有磕磕绊绊,但也有我的成长故事和个人收获。新一年的高考在即,回归自己的生活本身,不贬低、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要抱怨,更努力去生活,鸿沟难以弥合,却也有纵身一跃的可能。

    钱欢(浙江万里学院学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