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发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悼。年轻一代,自发在网络上集体追思;西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的袁公雕像前,学生手捧鲜花,冒雨前来悼念;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三捆矗立在医院空地上的还带着土的青翠禾苗让人潸然泪下;从芙蓉路到盘盈路,灵车所过之地,人们夹道送别,自发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路上车辆停驶、自发鸣笛,让人终身难忘……
尽管天气阴沉、细雨连绵,但前来悼念的市民排起的长队绵延数里。大家都自发地、由衷地向这位老人,向这位为了养活14亿中国人而奋斗一辈子的科学家表达内心的崇敬和热爱。
主讲人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薛秀霞(副教授)
盛红艳(研究生)
参考资料
新华社、人民日报
“世界上谁也不能说我胖,但袁老可以”
“90后”,“爱好自由、特长散漫”,“资深帅哥”“有偶像包袱”,听到亩产又创新高,脱口而出“more than excited”,说起带博士生会焦虑到“搓头”,“爱好打麻将、下象棋、游泳、打排球”……这些生活上的小事,一下子拉近了这位大家心中不可触碰的“当代神农”与网友的距离。所以,猛然听到袁老离去的消息,不少人内心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亲人离开一样难过。
有人说,“世界上除了爸妈,谁也不能说我胖,我又没吃你家大米!”但袁院士可以,因为“我确实吃他的大米了”。虽这只是一句玩笑,但这是对袁老一生事业的一种肯定。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老终身之所求。
1964年,袁老冲破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并成功选育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自1976年起,杂交水稻的成果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1997年开展超级杂交水稻研究。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攻关,2018年,袁隆平团队选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实现百亩片平均亩产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产量的世界纪录。2020年,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3000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条条亩产攀升曲线的背后,是一次次重大技术的创新,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对科学技术的一次次极限的突破。
杂交水稻技术是中国更是世界的福音
有人说,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袁老,是他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困扰我们几代人的饥饿问题。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难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正因为亲眼见过吃不饱饭的场景,亲身经历过穿不暖的岁月,袁院士将毕生精力都用在水稻育种事业上,将饭碗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当记者问他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才那么坚定地回答,“不可能了!”
而对于在杂交水稻上取得的成功,袁老并未独享这一成果,而是将它推广,与世界共享。有人称他“国士无双,造福人类”,这并不为过。
袁老“两梦”之一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虽然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却从未过去。世界上76.33亿人口中仍至少有8.2亿面临饥饿,还有上亿人长期遭受慢性营养不良的困扰。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起,袁老和他的团队就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等方式,不断为全球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有力促进了世界粮食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此外,袁老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如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约2吨。这对提高世界粮食产量、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具有巨大作用。所以,杂交水稻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不仅仅是对中国,更是世界的福音。
“我中午乖乖吃完了饭 一粒米都没有剩下”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们从小念到大的诗句。珍惜粮食,不仅是袁老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人民敬畏自然的体现。
沧海变桑田,多么美妙的词语。但对于袁老和他的“海水稻”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生前,袁老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可进行稻作改良,如果海水稻能够研究成功,至少能增加1亿耕地,可以多养活1亿人口。”而这个数字在全球是10亿亩,海水稻研究,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利用价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亿亩荒滩变良田”真的就能实现。
袁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风吹麦浪,就是他灵魂的回响。在他离世微博底下,有条热评让人动容:“我中午乖乖地吃完了饭,一粒米都没有剩下。”是的,从此春种秋收均与怀念有关。认认真真节约粮食,乖乖吃饭,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祭奠。
袁老已逝,他留给世间弥足珍贵的遗产,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感受到信心和担当。
来时无裹腹,走后留保暖,是对袁隆平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和坚持,终为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作出突出贡献。当他名满天下之时,却仍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件衬衣35块钱,一件T恤48块钱,街边小店理发18年……袁老播撒的是智慧,收获的是富足。
此后,一日三餐,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对您的怀念。袁老,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