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在制作沙瓶。 记者 滕华 摄 |
 |
为孩子们准备的六一礼物。 |
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这些天,全宁波最忙的职业,或许要数“儿童主任”了。这是一个近两年在宁波刚诞生的新兴岗位,据市民政局介绍,目前全市共设有村(社)儿童主任2995名。日前,记者跟随他们的步伐,走进城市社区和乡镇农村,感受了他们那些质朴又动人的故事……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滕华 通讯员 韩艺 9:30-10:30 南雅社区 儿童主任送来了六一礼物 赵洁是南雅社区的妇联主席,今年3月后,她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儿童主任。约好了辖区内一户困境儿童家庭,对方把入户探访的时间安排在了周末。“孩子平时要上学,周末家里人都在,会更方便一些。”对赵洁来说,周末加班已是平常事。 上午9点30分,记者跟随赵洁走进了这户人家。随行的还有赵洁的“黄金搭档”——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两名社会工作者,他们负责跟踪落实由海曙区民政局购买服务的“童”舟共济困境儿童成长项目。 “阿姨来了,阿姨来了!”门一打开,听见赵洁的声音,小明(化名)就高兴地叫了起来。5岁的他还在读幼儿园,放下桌上玩游戏的纸卡,一头扑进了赵洁的怀抱。 “宝贝,最近有没有乖啊?看看阿姨给你带什么礼物来了?”赵洁把准备好的T恤衫、运动裤、小背包等礼物拿了出来。孩子高兴地在身上比划起来,满脸都是笑。 小明的母亲有些智力残疾,一家人收入就靠父亲打工,是辖区内重点被关注的低保户。 从第一次上门了解小明的微心愿,赵洁和小明建立了结对关系。此后每个月,她都会到小明家,了解孩子和家人有什么需求。有时是傍晚孩子放学回家后,有时是周末,赵洁就像爱的天使,将小明期盼已久的图书、绘本、玩具,一样一样送了过来。 “下次,咱们约个时间再联合开一次会,讨论一下家人们应该如何给小明适当的关爱。”一直在旁边默默观察的社会工作者袁立发言了。作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他注意到,小明的父母和外婆奶奶给予孩子的关爱太多了,这种补偿性疼爱太过火热,可能会“烫伤”孩子。他的这番话,从科学的角度为这个家庭提出新的建议,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11:25-14:00 古林镇 心理专家“暗中”观察护航了一年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古林镇的海曙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六一儿童节活动,来自古林镇周边的15户困境儿童家庭欢聚一堂,孩子们手绘草帽、制作沙瓶,家长们也难得休闲下来,静静在一旁陪着孩子。 今年34岁的叶旭飞是薛家村的儿童主任,她的辖区有一户困境儿童,也来到了活动现场。叶旭飞向记者介绍,“这户家庭的父亲几年前去世,单亲妈妈带着一儿一女生活。我和小孩妈妈会经常电话沟通,或是上门探访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需要。” 现在各种关怀补贴政策,这户家庭都享受到了,物质条件还能过得去。每次,妈妈总会焦虑地跟叶旭飞聊起青春期的女儿。妈妈眼中,女儿不善言辞,性格内向,带去看过医生,说孩子已有了轻度的抑郁倾向。“能不能有公益的心理咨询专家帮助?”这成为妈妈最渴望得到的帮助。 “其实这个小女孩的情况,我们一直在关注。”宁静港湾负责人罗红媛说,去年夏天,她们项目组织了一个困境儿童家庭的鲜花曼陀罗团体疗愈活动,这户家庭就受到了专业社工的暗中观察,并在此后的工作中给予特别引导。 当时小女孩看到是鲜花,不舍得撕开花瓣来制作曼陀罗作品,最后还是地上捡花瓣,用别人剩下的花瓣汁液,拼凑着涂抹作品。“这说明她是很节俭善良的人,同时有自卑情绪”,罗红媛还记得,小女孩最后做了一只紫色天鹅,“我们希望做好心理引导,帮助她从‘丑小鸭’蜕变成为‘天鹅’。相信她一定可以走出困境,成为最好的自己。” 陪孩子们吃好午饭,分发完六一礼物,已是下午2时许。陆续送走每一户家庭,儿童主任们才各自离去。 宁波仍有4641名困境儿童 对他们的关爱从未止息…… 来自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共有孤儿318名(机构孤儿219名,散居孤儿99名),困境儿童4641人(其中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15名、低保中的困境儿童4000名、自身困境儿童126名),留守儿童425名。 4641名困境儿童虽然数量不多,但居住都很分散,这就需要我们的儿童主任根扎得更深、脚步走得更远。记者了解到,儿童主任的职责是通过全面排查、定期走访等形式及时掌握孤儿、留守和困境儿童家庭、监护、就学等基本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并根据困难儿童及家庭的实际需求提供各方面帮扶支持。 除了物质上的各种保障以外,我市相关服务类的项目也在加大投入。今年,海曙区作为民政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之一,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力度,开展了“童”舟共济、“彩虹桥”等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项目。 这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各地的儿童主任一起,入户探访、个案帮扶,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从儿童的角度感受其需求,全身心聆听儿童的语言,提高困境儿童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对困境儿童家庭的关爱,我们从未止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