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络文明素养课现场。 记者 张培坚 摄 |
 |
网络文明素养课上,孩子们手持“网民证”。 |
 |
惠贞书院教室内的“手机保管箱”。 受访者供图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无法回避的生活现实。 去年9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10周岁以下和10周岁到19周岁的网民总数合计占18.3%。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今起正式实施,其中专设的“网络保护”专章,成为本轮修法亮点。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摄影记者 张培坚 如何看待网络保护? 网络保护 并不是简单一刀切 从新修订的内容看,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并没有简单一刀切,而是保护未成年人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力,保障和引导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过多的沉迷网络,会让我们上瘾……”这两天,宁波市东恩中学初二学生专门上了一堂关于《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理课,老师通过一则因手机使用问题引发亲子关系矛盾的案例展开大讨论,同学们深感提高网络素养的重要性。 东恩中学党委书记白露是一名社会学科老师,她指出,学校定期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肯定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这件事任重道远,应不断提高网络素养,从源头上解决未成年人的认知缺陷。 “它从法律层面强调了健康上网的重要性,助推了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学生进一步学法知法,提高保护意识等提供了相应保障,对预防网络游戏成瘾有着积极的作用。”东风小学教育集团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祝如红如是说。今年3月初,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江校区)一批五年级学生,通过网络与相隔万里的库车市阳明小学的同龄学生,共上网络文明素养课。 “虚拟世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精彩和便利,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能随心所欲生活在网络世界?”邹辉老师提问,孩子们畅所欲言。“邹老师,我觉得现实生活有规则,虚拟的网络世界更需要规则。”有孩子提到网络上那些因为观点不同而争吵谩骂的情况,“有的时候网民没有深入了解情况就开始攻击他人,随意泄露隐私,这是不好的!” 两地孩子自觉当起守规则的文明小网民,并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网名证》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表示要增强自护意识,维护网络安全。 家校如何配合? 学校有效管理 家长也需提升网络素养 孩子长时间在学校,怎么做到有效管理是个难点。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 这点,宁波已有一些学校走在前列。如惠贞书院对于因特殊原因需要带通讯工具的学生,老人机、电话手表等非智能手机,进入校园需由监护人填写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带入校园。手机关机后统一放置在教室内的“手机保管箱”。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不管是住宿生还是通读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进校后手机都会放进班级专用的保险箱里,并统一放在老师办公室,等到放学时间再交还给学生。 眼下,越来越多家长开始通过手机设置密码保护、平板电脑开启“青少年模式”等方式,限制孩子上网时间。但一味的“堵”还不够,家长以身作则也很重要。 对此,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一条提到父母的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我们在帮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的同时,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也应不断学习。 强调企业责任感 保护措施由选择性 提供转为强制性实行 近年来,在政府网信等部门指导下,互联网平台不断完善“青少年模式”、实名制等制度。 在抖音、b站等视频平台上,用户选择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天浏览时间有限制。腾讯等网络游戏平台先后推出多项严格限制措施,所有实名认证为未成年用户的账号,每天玩游戏限制时间,某些时间段明确“禁玩”。一些平台还增加了用户无法充值、打赏,禁止对陌生人显示除头像和昵称以外的个人公开信息。 此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再次强调了企业责任的重要性,包括:“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这一法律的修订实施,以限制(禁止)与鼓励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围绕社交与游戏两个方面,对于网络平台、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创作者进行严格限制,并明确相应的义务与职责,有利于在社会中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为青少年提供良好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与切实可行的网络权益保护。”同济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徐文海肯定了这一举措。 徐文海认为,针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应制定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的保护措施,即以企业现有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运行,制定更符合保护目的、更加严谨、更加全面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确保自身责任的落实,而不是简单的采取一刀切模式,争取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他表示,今后,通过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时段、权限、内容、功能等方面来规范其网络行为,可以有效避免未成年人在网络中遭受网络不法侵害以及不良信息诱导。相信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全覆盖的保护措施与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引导之下,定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六十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