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爱的美好旅程

——我和《那些天,我们写在纸上的微博》的故事

    宁海县金阳小学  邬晓耀

    教了31年高段语文,我发现,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了一定写作基础,但仍然害怕写作,因为没什么可写;讨厌写作,因为每个单元的作文练习条条框框很多,内容、形式、字数都有规定,缺少自由表达的愉悦感。

    新课程标准又好像很懂孩子的心理,它建议我们语文老师:写作教学时,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怎样让孩子有写作兴趣和写作自信呢?

    11年前,我顺应时代,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媒体“微博”,开启新时代下的作文教学新途径——微博写作。

    考虑到小学生没有手机,灵感来拜访时身边也没电脑可以立马记录下来,于是倡议学生写“纸上微博”——就是以网络新名词 “微博”冠名,运用语言文字在练习本上进行日常的表达和交流,它不受字数限制,可长可短(跟真正的微博有区别);也没有内容束缚,事情、心情都可写,是一种自觉自愿自主的表达,简短、自由、互动是它的最大特色,与说话一样是生活表达的一种形式,这与课标倡导的习作教学改革一致。

    “爱”的前提

    ——两情相悦

    老师们常说,教育是一场单相思,你费尽心思去爱一群人后只能感动自己。而事实上,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爱?教师的爱怎样才能“送达”儿童的心上?这是我们教育者面临的学术难题。

    为了让学生爱上这件费神费脑的事,我在倡导写微博习作前会做足准备工作,比如可以自由选择写或者不写,比如告诉他们今后微博写作代替作文,比如写完后给写作者一个大大的奖励——打印成铅字,周末带回去和所有父母共享,再比如微博数量质量达到规定的可以减免周末作业甚至寒假、暑假作业等等。总之,我们开启的是一段轻松愉悦的写作之旅,双方无负担又充满期待。

    对教师而言,只有“走进”儿童世界、理解儿童,其所表达的教育之爱才是儿童所需要的,所以两情相悦是“爱”的前提。

    “爱”的能力

    ——教育机智

    教育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

    去年因为疫情,有两个月时间是线上学习,而我们的微博似乎因为疫情也消失了。如何重燃写作之火,我一直在寻找时机。

    复学后第二天进行线上学习摸底考,教室里只有沙沙的刷题声。突然,寂静的教室里冒出一声怪叫,细长又有点尖锐,打破了紧张的考试氛围。全班同学像是有谁在无声指挥一样,不约而同抬起头,紧张又迷茫地看着我,看我接下去的反应。经过一番艰难的斗智斗勇,终于破案了(具体情节看《邬尔摩斯》)。

    为了保护这个不小心也好故意犯错也好的孩子的自尊心,我很大气地宣布:我知道是谁发出声音了,但是我不会再追究,也永远不会告诉你他是谁,因为他主动承认了。人要善于宽容、谅解。再说,这是小事情,翻篇了。

    孩子们虽然十分好奇,但想想老师的话有道理,也就埋头抓紧考试了。事后,有学生根据我有意无意的暗示,写下了复学后的第一篇微博:《邬尔摩斯》。

    ●邬尔摩斯(王泓森)

    今天发生了一起“案件”:语文摸底考时,突然有人叫了一声。邬老师问:“谁在叫?”教室里一片安静,安静得连同学的呼吸声也能听见。邬老师开始“推理”,哦,不不不,是邬尔摩斯追问:“是谁?”谁也不肯承认。邬尔摩斯只能用B计划方案:就是让怀疑区的9个人,每个人在纸上写上你认为可能是谁,当然也可以“自首”。就因为他们没有人承认,就因为他们咬着笔杆写了半天,让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也不能写试卷,唉,悲哀!

    终于结果出来了——因为有人“自首”了。可邬尔摩斯并没有告诉我们,我很失望,但不得不佩服邬尔摩斯:破了案,还保护了犯错同学的自尊心,只是没有满足吃瓜群众的好奇心!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提什么不该提。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者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的能力。这何尝不是一种“爱”的能力呢!

    “爱”的情调

    ——用“心”看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教育的情调涉及我们如何习得一种儿童立场,努力以儿童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关心孩子,理解孩子,敏锐地以儿童的体验为契机,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

    学生写了复学后的第一篇微博《邬尔摩斯》后,我大肆表扬,夸张地奖励他一个春见橘子。于是就有了后续微博《神秘的惊喜》:

    ●神秘的惊喜(王泓森)

    邬老师一进教室,我们就看见了她手里拿着水果,她神神秘秘地问:“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我仔细一看,那个东西用橙色的纸包住,说圆不是圆的,说长好像也不长,可能是芒果也可能是橙子。邬老师提醒我们:“马上要揭晓了,等会见到,千万不要流口水。不过,大家都戴着口罩,我也看不见。”我想:戴口罩是用来防疫的,今天居然还能防口水呀。

    终于,邬老师揭开谜底了,这个东西叫春见,意思是在春天里遇见。邬老师说,要把这个可爱的橙子送给一个幸运的同学。到底是谁呢?邬老师最后公布了真相——我!没错,就是我!我怎么可能呢?难道是报错了名字?因为我和后面的王鸿毅一字之差,老师经常叫错人。但是再往下听,我确定以及肯定,就是我!原来我写的《邬尔摩斯》优秀,而且是第一个写微博之人,所以才能得到这个“宝贝”,真是来之不易。邬老师说:“请王泓森上台领奖。”

    我假装矜持,慢慢地站起来,说实话,我觉得像是在做梦一般。我在口罩里默默地、偷偷地、开心地笑了——谁也看不见,原来这也是戴口罩的另一福利。

    教育的情调,就是要求教师用“心”看学生,尊重儿童的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和可能性,它关乎爱和希望以及责任感。

    “爱”的提升

    ——学会反思

    教育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活动。当我们回味教育小故事、提出问题时,我们已经在做一件事情:反思。而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提升“爱”的能力的必经之路。

    学生写作的保鲜期是有限的,怎么持久?于是,我总是隔三差五,煽风点火。如继《神秘的惊喜》之后,新的微博诞生了

    ●邬老师的奖励(邬景琦)

    上课的时候,邬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圆圆的东西进来。邬老师说这是橘子世界里的新品种,叫春见,还说要将这个可爱的小东西奖给班里的一个同学。会是谁呢?邬老师最终说出了答案,她要将这一个可爱的春见奖励给王泓森。我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王泓森?他何德何能配享这个春见呢?原来昨天语文课下课后,邬老师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4点,终于等到了她的“希望之光”——王泓森自觉写的微博——《邬尔摩斯》。邬老师还在课堂上读了这篇微博。我认认真真听了一遍,认为邬老师做得非常合理,因为这篇微博写得真实而又生动有趣。

    唉,早知道可以这么隆重地接受表扬和奖励,我昨天就应该连夜写出几篇微博,可是已经晚了,只好以后再写了。

    新学期的微博写作在老师的趁热打铁下,《我被包围了》《无敌靠垫》《大“王”的掌上明“兔”》等微博,如泉水汩汩,在学生的笔下流泻出来……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拥有丰富的与孩子相处的生活故事,生活故事会激发我们的教育反思,通过教育反思,我们会更好地理解教育和生活。

    三年后,我把学生写的微博整理成册,出版了《那些天,我们写在纸上的微博》一书。这样坚持了11年,出了三季书(三年一季)。每一季的微博,辐射着孩子的温度,散发着孩子的气息,激荡着孩子的情感,燃烧着孩子的思想。它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份礼物,献给教师、学生的礼物,是教“育”爱的一次美好旅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