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亲力亲为陪伴孩子,却忙到没有时间;百忙中抽空与孩子聊天,却始终“话不投机”……面对日渐长大的孩子,如今,不少小学高年段的父母正在经历新的矛盾和挑战。 如何找到和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如何与孩子共建和谐的相处模式?如何让亲子间的有效陪伴发生?6月4日,现代金报家庭教育论坛在宁波市实验小学举办,与现场200多位家长共同打开当晚的话题——小学阶段,家长如何做好有效陪伴,由此开启一场生动的思辨之旅。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陈嫣然 文/摄 并非所有的陪伴 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孩子长大真是一眨眼的事,明明上学期还嬉皮笑脸地跟你开玩笑,这个学期就像个小大人,装了很多心事似的,如果我们家长跟不上孩子的节奏,那么,与孩子的距离势必越拉越远。”在论坛开场前,已有不少家长早早落座,对于当晚的话题,他们兴趣浓厚,也期待在这找到“解题思路”。 作为第一个发言的嘉宾,宁波教育学院副教授、儿童研究院副院长徐宪斌非常认同家长们的观点,“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探讨陪伴的问题,恰好说明了当下我们对陪伴的重视。” 不过,并非所有的陪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在徐宪斌看来,“有效陪伴”是相对于“失陪”和“无效陪伴”而言的。 譬如,“失陪”是父母放弃对孩子的陪伴;“无效陪伴”是指父母虽然形式上是和孩子在一起,但没有沟通交流,没有鼓励引导,甚至只是一种命令管控,那实质上就是一种无人陪伴或者是“反陪伴”,“陪伴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家长给予了孩子自我价值感。在陪伴中,使孩子获得自尊自信,建立安全感,并有助于构建他在社会中的积极人际关系。” 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徐宪斌与家长们分享了不少理论知识,他谈到,在陪伴孩子上,家长需要站在生命全程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小学高年段的孩子,正是培养求知欲、自律、自信等能力感的最佳阶段,因此,有效陪伴并不只是在辅导作业上,更多的在培育良好的个性品质上,无用之用成就有用之用,说的也是陪伴孩子的道理。” 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 同时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 “陪伴孩子,千万不能陷入自我感动。”宁波市实验小学副校长乐静从教育观察者的角度出发,解读了陪伴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反面教材”。比如,人到心不到,当孩子遭遇“成长瓶颈”时,不积极帮助孩子,还自我安慰,坚持所谓的“静待花开”;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应承,顺从陪伴;还有的,祖辈替代陪伴……在这样的陪伴下,孩子非但不能获得有效成长,更将成为破坏亲子关系的催化剂。 乐静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三年级的男孩说起自己的全职妈妈,是这么形容的:“她一点也不辛苦啊,不就是每天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在家就是睡觉、看手机”,而事实上,孩子没能看见,妈妈早早地起床,为全家人做早餐,趁着孩子上学、丈夫上班后,才能安静地小睡一会儿。 “孩子看不见妈妈的辛劳,不认可妈妈的付出,可见,这位全职妈妈的大量陪伴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成果。”乐静认为,在陪伴中,家长仍要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同时,也不能放弃自我成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成为孩子学习上生活上的最佳队友,“你在学业中进步,我在事业上加油,互相交流,彼此认可,如此有心的、有温度的陪伴才能让父母与孩子体验‘共同奔赴、双向成长’的美好与幸福。” 与孩子一起学习 实现“有效陪伴” “平时总是催着孩子多学习,没想过,更需要学习的是家长。”嘉宾讲得恳切,家长也听得认真,频频点头,有的还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满满的要点细节。 吴望舒今年正好带着五年级的班,家长们的心情,她最能体会。吴老师说,面临即将到来的小升初,事实上,孩子肯定比家长更焦虑,家长能做的第一件事,还是要与孩子并肩作战,把成绩提上去。 怎么提分?是拼命地给孩子报班,还是关在家里疯狂刷题?吴望舒支了个最实在的招,借助分析试卷,发现孩子学习的问题所在,再进行针对性的帮助。 孩子拿回卷子,先别急着下结论,而是先问问孩子,对自己的成绩满意吗?如果满意,那么请他把之所以能考好的方法写在纸上。比如仔细读题、准备充分、书写端正等;如果孩子觉得不满意,那么也别斥责埋怨,而是让他把错题写下来,说说为什么做错了,以后怎么加强,与孩子一起攻克难题。 “如果家长居高临下地指责孩子,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抵触情绪。换种方式,让他自己分析,那么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就体现出来了。”吴望舒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最大矛盾轻松化解。 在学习之外,吴望舒也强烈建议,父母多参与孩子的各项实践作业,“很多父母觉得,实践作业与学习没什么关系,而且孩子不会做,常常要家长代劳,十分麻烦,但其实,每一项实践作业都是一个有效陪伴孩子的机会。” 她认为,孩子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既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收获成长的技能点,也享受到父母对他的陪伴,实属一举三得。 在孩子喜爱的环境中 创造幸福陪伴时刻 “我的父母在外地,但他们总说,我好像就在他们身边,因为我几乎每天都会给他们发信息和照片,告诉他们我每天的生活。”宁波新东方学校校长秦林用自己陪伴父母的方式,让现场家长理解,原来陪伴的关键词,叫同频共振。 曾有相关教育机构做过调查,除了周末和睡觉时间除外,56%的家长工作日每天陪孩子的时间顶多不超过3个小时,陪伴时间最长的项目也是生活中最基本的,诸如一起吃饭、辅导孩子做作业、陪孩子玩一会儿等。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心理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以科学的陪伴方式参与并陪伴孩子性格的共同养成、心理成长的建设更重要也更难。 秦林认为,陪伴需要态度,需要投入情感以及创造条件和孩子在一起做事,而不是训斥,不是监督。陪伴需要有质的保证,还要有量的积累。 他为家长们提供并设计三个陪伴场景,旅行,父母与孩子在异地独处中了解彼此,发现彼此的闪光点;阅读,在平静祥和的氛围中,与孩子进行思想的传递;运动,在酣畅淋漓中体会运动的愉悦、竞技的乐趣、合作的信任。 “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人生中的幸福时刻与物质并没有什么关系。”秦林说,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这样的幸福时刻,而不是在有限的陪伴中激化与孩子的矛盾,影响亲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