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加油 考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6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场上 论“得与失”

作家 名师
教授 学生
同写作文题
来看他们的
“答卷”

    察得失乃过程 执得失作起点

    作者:张海华

    博物作家,出版过多本著作

    2008年,正是我最痴迷于拍鸟的时候。那年4月,有赖家庭支持,我下狠心从本来就不多的存款中拿了近5万元买了一支俗称“大炮”的超远摄镜头。有人说:“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调侃归调侃,但玩摄影烧钱,玩自然摄影更烧钱,这绝对是真的。

    此后多年,待有了点积蓄后,家人几次建议我做点投资,比如再贷款买二套房什么的。然而我最终还是没有行动,而是把自己可以支配的有限时间与金钱,重点用在了与自然摄影有关的领域。

    我又购置了不少昂贵的器材,几乎走遍了周边的山山水水,也读了很多书,十几年如一日,记录自然之美:待把宁波的绝大多数野生鸟类拍到后,又开始夜探自然,寻找、拍摄本地的两栖爬行动物,此后还拍摄野花、野果、昆虫、地质地貌等……

    2017年早春,经慎重考虑,我辞去了在单位的中层干部职务,同时也主动放弃了原本即将被提拔为“副处”的机会。领导一开始不理解,觉得我干得好好的,究竟为啥不要当干部?

    我于是又写了一份东西呈交给领导,主要表达了这层意思:“业务上有能耐的人很多,不会缺一个干部人选;但或许会缺一个乡土自然的持久记录者、一个自然文学的不懈创作者、一个自然教育的热情探索者……无他,我只是想多一点时间,做自己认为更有意思的事。”

    是的,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再到接近“知天命”之年,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从未改变,探索与记录的热情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消退。

    在这过程中,我不是没有思考过每一次抉择的得与失,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与阅历的丰富,我越来越明白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我最想要的又是什么……至于其他,该放弃的就放弃,人不能什么都想要。人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诚哉斯言!

    2017年深秋,我的第一本书《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出版,次年获得了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此后,《夜遇记》《东钱湖自然笔记》《诗经飞鸟》等书又相继出版。我的写作领域,也从自然观察故事,到古典文学与博物的跨界研究,逐步拓展。我觉得自己虽然年岁渐增,但眼前的路,却越来越宽广。这是最令我宽慰的地方。

    是啊,回过头来看,或许对于一时一事来说,“得与失”会有一个所谓的终点,否则就谈不上经验教训之总结;同时,在总结了上阶段的得失后,我们也会有一个新起点,以便重新上路。然而,只要人生还在持续,得失就始终只是一个过程。是非成败,有时盖棺尚难定论,又何必过于纠结?

    古人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想把这里的“行”改为“做”,即只要坚持做“好事”,“做好”事,就好。

    作者:陈晔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

    宁波中学2020届毕业生

    春秋以降,多少仁人志士为得与失奔走呼号,因为“得到”,才有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因为“失去”,也有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戚。得失是过程抑或是终点,但之于我们每一个个体而言,把过程当作起点,坚定内心向往、坚守自我价值,泛舟沧海、立马昆仑,便是我们今日应有的求索。

    得与失是终点,它是一个阶段的终点。当又一批高三学子步入高考的考场,高考成绩的得与失或许是他们高中三年孜孜以求的终点;当脱贫攻坚战在辽阔的中华大地实现全面胜利,这份成绩或许是无数扶贫干部宵衣旰食的终点。

    但得与失更是过程,它是整个人生的过程。观漫漫人生长途,便是由无数的得与失交织而成,前半生翩翩浊世佳公子,后半生青灯古佛修行僧,“华枝春满,天星月圆”,弘一法师用一生在得与失探寻内心的期许;又观漫漫历史长河,辛亥革命以袁氏篡夺革命果实落下帷幕,但从此高蹈的民主共和思想写进了历史的诗篇,自由独立的呐喊在中华大地上空訇然中开。由是观之,不拘泥于一时之得与一时之失,方知得与失系人生常态,悦纳每一份得与失恰为幸福本源。

    一言以蔽之,往小处看,得与失是终点,往大了看,得与失是过程。但我更想说,不如把得与失看作起点,人生才能如风行水上。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我常常想起在风雨艰涩中西南联大师生辗转内迁,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办学场所和乡梓故土。但他们以此为起点,无畏艰苦卓绝,依旧刚毅坚卓,他们以赤子之心苦练本领、勤求博采,“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这是他们对无常得失、冥晦时代的响亮回答!

    判断得与失是起点、终点还是过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衡量这一份“得”和这一份“失”。 “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共产党宣言》里的铮铮誓言犹萦耳畔。辩证法早已启迪我们得与失总是相伴相随,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失”背后的那一份“得”,这便是崭新机遇的起点;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得”背后的那一份“失”,这便是探索改良的起点。从嘉兴南湖到井冈山到遵义,中国共产党人以辩证之思维审定得失,并以每一寸得失为起点深化认识、改革创新。正是这一份格局与视野,星星之火才能燎原百年。

    “重要的是守住根。春至草自清,其根本原因不在草,而在春。”张文斌之言切中肯綮。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多波谲云诡,得失无尽更无常,与其以得失作结、叹命运多舛,依我刍荛之见,不如守住内心的期待和向往,怀陈寅恪先生所希冀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揣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之热望,知得失系过程、把得失作起点,于得失之中寻觅机遇、启迪后来,亦不囿于得到与失去的桎梏之中,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020年的夏天,我以一分之差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失之交臂,而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本硕连读专业录取。虽两者都是内心的至爱,但于当时而言,对浙江大学的渴望显然更胜一筹。一年以后,当我回首往昔却倍感幸运。在这所中医药领域的“首善院校”、“最高学府”,我找寻到了自己的初心使命,我深深体会到了祖国医学的魅力与价值,寝馈岐黄、传承创新将成为我毕生不渝的追求。这也让我对得与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触。那一年夏天的得与失,成为命运许我的前路的起点。

    行文至此,我也不禁希冀展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愿你我在得与失的洪流中以独立理性之精神、与时俱进之行动、惠泽社会之责任,以得失作起点,坚定前行、步履不辍,方能冲破黑暗夜、望见满天星!

    点评

    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余姚中学 程载国

    宁波市名师 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

    自2004年自主命题开始,浙江卷的作文试题已然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思辨性与人文性兼备是其作文材料的显性特征,而时代使命与价值引导是其对考生作答的隐性要求。2021年浙江卷延续了这一风格,体现了过渡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稳定性。

    今年的作文题在审题方面几乎没有设置门槛。一般的高中生都能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得失”这一关键词,也能迅速把握材料里提供的三种观点倾向。这符合近年来民众对“降低作文审题难度”的呼吁。

    但是,不同思维水准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作文材料。思维水准较高的人能整体理解“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这三句话,并综合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得失方式差异背后的原因。思维水平较低的同学则有可能割裂对待这三句话,甚至只抓其一,而不计其二。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往往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思维通道。就这篇作文而言,如下几种立意都是没有问题的:(1)不应将“得失”看成终点,而要将其视作“起点”(过程);(2)将“得失”看成终点者往往有其不得已的外部原因,不宜厚非;(3)由将“得失”看成终点,向将“得失”看成起点(过程)的转变过程,就是社会进步的过程;(4)对待“得失”的不同态度与经济条件关系不大,而与价值选择关系密切;(5)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征途中,无视“得失”的佛系态度并不值得提倡……但是,在阅卷教师心目中,这些立意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我们都清楚,看待“得失”的不同态度就是人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当代社会功利之心膨胀,大多数人将“得失”本身视作终点。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希望能借此来考查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高下,也借此引导社会形成更加健康的“得失”观。在这样的前提下,考生肯定不宜过度标榜“把得失看成终点”这一主张,而应结合实例来讨论如何将“把得与失看成起点(过程)”的做法。

    高考不止是在考你“为文”,也在考你“为人”。高考卷不止是出给那些考场内的人做答,也希望每一个社会人都能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