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点赞好老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6月1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教40多年,坚持和太阳同“起床”

奉化这个老师被称为“六点半先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登教坛到现在成为骨干教师,奉化区白杜小学语文教师项磊扎根乡村40余年,从最初的完全小学到如今的中心小学,他的脚步不曾离开田野和泥土。

    他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公办教师,在当时挽起裤脚下地、放下裤脚上课,乡村代课老师较多的年代,项磊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到了偏远农村,便一头扑在农村学生身上,也是在那时起,他养成了五六点钟起床的习惯,六点半就在教室等着学生,如今年过半百依然坚持这个习惯,被称为白杜小学的“六点半先生”。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沈玉 宋明 李蓉

    A

    “不提早到校,心里不踏实” 他是学校的“六点半先生”

    每天早上六点半,你在做什么?刷牙洗脸?准备吃早餐?或是刚睁开眼准备从被窝中挣扎起来?奉化区白杜小学的“六点半先生”项磊老师已经开始工作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项磊进入奉化区教育系统,被分派到奉化区庙后周小学。“这个学校离家20多里地,当时交通还没现在便利,自行车也不普及,我背着被子就到学校住下了。一周回去一次,步行要两个多小时。”项磊说,这一住就是七八年,从庙后周小学住到尚桥乡中心小学。如今这两个学校撤并了,也留下了项磊老师20多年的青春年华。

    “住到学校,就把心扑到学生身上了。”项磊说,一门心思想把学生教好,是他当时最朴素的想法。“早起的习惯也是从入职开始,乡下孩子和家长作息一样,起得早睡得早。学生来得早,我住校也方便,就早点到教室,维持纪律,督促学习,或者备课、批改作业等。”

    住校七八年后,项磊有了自己的家庭,最开始骑自行车,后来骑摩托车,如今开车,不管什么交通工具,项磊坚持六点半到校,这个习惯一直没变过。

    “如今的小学生还有这么早到校的吗?”记者疑惑。

    奉化区白杜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超80%的学校,八点十分上课。“家长很早起来做工,早的学生七点左右就到了。”项磊说,学校要求老师七点四十以前到校,八点上课,但是不提早到校,他心里不踏实。“六点半坐在教室等着学生来,辅导一下,督促一下,大好的晨光不要荒废啊。”

    项磊老师身上有着老派教书先生的诚恳,他对“六点半先生”的绰号说不出更深的含义,只是觉得教书育人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身为教师,能多花时间、多陪学生、多讲几句、晚走一个小时,对学生总是有益的。

    B

    “当了教师就得对学生负责” 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砸下去,项磊老师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在项老师的眼里,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差生”,在他的手里,他从不曾、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不管是上课时的谆谆教导,还是课后利用休息时间的额外辅导,他总是耐心教导。一遍教不会,咱就教两遍、三遍、五遍、十遍。总能听到项老师对学生说这么一句话:“别人能学会,你也一定可以!”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年的期末考试、毕业考试,项老师带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佳绩数不胜数。在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所带的501班36名学生全都优秀!农村小学能带出这样的成绩,项老师成了年轻教师的“偶像”。问及项磊老师的教学方法,项磊老师不讲高深的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他还是老派教书先生的诚恳:“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学生身上。”

    “40多年前,我20岁不到,家长把学生送到我面前是信任和托付,那时候住校,吃完晚饭就去村子里拉过竹凳和家长拉家常,聊收成也说孩子学习,有时候还辅导作业。现在教学环境变了,家长心态也不一样,但当了教师就得对学生负责。”

    2014年6月初,项磊老师因病住院做手术,但考虑到带的毕业班临近毕业考,他术后没几天就出院,投入到工作中。当学生以可喜的成绩从母校毕业时,项老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C

    “是您的坚持才有我现在的生活” 毕业20多年的学生哽咽着回忆

    项磊老师从教40多年,明年将要退休,他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又回过头来感谢师恩。

    每年教师节,祝福短信和明信片从全国各地发来。有的毕业30多年不忘师恩,诚挚的话语让人动容。

    “项磊老师,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道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这张送给项磊老师的明信片,是庙后周小学86届甲班全体同学2017年送上的。

    就在前不久,一位二十多年前的学生,辗转找到了项老师的电话号码,电话打过来叙旧。回忆往昔,这名同学几度哽咽。

    原来,上世纪80年代,这位同学和班里的好几个学生因家境贫苦,父母让他们辍学做马尾衬(当时一种做西服用的辅料),是项磊老师一次又一次来家里做工作,说服父母让孩子们去读书了。“我们有现在的生活,全靠您当初的坚持啊,老师,您既像严父,又像慈母,关爱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这名同学说。

    86届学生在毕业三十年后要搞个聚会,班长辗转联系上项磊老师,第二天又和七八个同学专程来学校看望他,邀请项老师参加聚会。时隔三十年后,项老师仍在学生心中占有重要位置,项磊老师说,做教师的幸福感,让他觉得这一辈子值了。

    从教40余年,项磊老师获得诸多荣誉,宁波市优秀教师、奉化区优秀班主任,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乡村学校从教30年”荣誉证书……项磊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学生的肯定,是对我从事教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最好奖赏。”项磊说,每当他想起活跃在各个行业的学生们,尤其是他们不忘师恩、仍然还在牵挂着他这个垂垂矣老的小学老师,更是百感交集。

    为了挖掘、宣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四有”好教师,本报开设了《点赞好老师》专栏。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四有”好教师,请家委会赶紧给我们发推荐信吧。

    征集邮箱:xiandaijinbao@qq.com(标题上请备注“征集好教师、学校名称”字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