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发!去太空新家

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 新华社发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升空。

    18时48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奇迹再次展现在世界面前,观看直播的网友们在激动之余纷纷留言:“帅出天际”“致敬中国航天人、致敬中国速度”“中国红、太空蓝,美翻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神”在哪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到哪一步了?出差太空三个月,航天员将开展哪些工作,如何生活?

    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

    主讲人 江北区实验中学 陈小波

    参考资料:

    央视新闻

    新华社

    “神舟”足迹印苍穹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形象,遨游太虚是中国古人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绘制了一张载人航天工程的蓝图: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在这张恢弘蓝图的指引下,22年来,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十二号飞船进行了19次飞行,将12名、17人次宇航员送入太空。

    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对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返回着陆系统、测控系统进行全面检验,为载人飞行奠定基础;

    神舟五号杨利伟首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实现了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翟志刚太空出舱,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自动交会,突破和掌握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九号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神舟十号对接“天宫”,上演太空科普课;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航天员入住天宫30天;

    神舟十二号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首次实现了“神舟飞船、核心舱、货运飞船”三体合一,航天员出差时间延长至3个月……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人把“摘星揽月上九天”的浪漫与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神舟十二号飞船“神”在哪里?

    作为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中承上启下的一次,3名航天员在3个月的时间里,需要完成的任务有: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测试、进行航天员自身的健康管理。这些任务的完成将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与应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积累宝贵经验。

    和以往的飞船相比,这艘神舟号飞船的特别之处在于:

    (一)安全系数更高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增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这使得整个对接过程提高了精度,缩短了时间,网友赞叹对接过程“如行云流水”;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可靠性、安全性大为提高;改进了返回技术、进一步提高落点精度;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这些大大提高了这次飞行的安全系数。

    (二)工作任务更艰巨

    航天员们要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3个月,将首次开展较长时间的出舱活动,进行舱外的设备安装、维修维护等操作,将首次开启着陆场系统常态化应急待命搜救模式,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规驻留、往返运输系统、舱外操作、搜索回收等各项技术与能力。

    (三)创新能力更强

    在茫茫太空,神舟十二号飞船不仅能自主计算、自主判断到达目的地,还能自主交会对接,这一系列自主的背后,是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比如芯片方面,飞船上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用的都是国产芯片,实现了元器件和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导航方面,飞船也用上了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更精准地确定方位。饮水分配器可以流出不同温度的热水,汗液尿液循环利用可达到饮用标准,私密电话可屏蔽同伴……处处都体现着智慧与创新!

    (四)生活品质更好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三者形成重量超过40吨的组合体。因为宇航员们要在太空生活3个月时间,货运飞船上带了“充裕”的物资。

    设计师们从各个方面提高航天员太空生活的“舒适度”。舱内活动空间从天宫一号的15立方米提升到近150立方米,核心舱内设置了多个功能区:如3个独立的睡眠区,为航天员提供了更加独立舒适的休息环境;如锻炼健身区,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拉力器、企鹅服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的日常锻炼需求;太空厨房,有120多种航天食品,食谱按照航天员喜好定制,“太空厨房”中还设有微波炉,航天员可以对食物进行加热。有品质的生活可以使宇航员们每天都“元气满满”。

    更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们采用全新的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智能家居生活空间,空间站里有“移动WiFi”,有可以调节灯光、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的移动终端。

    航天“后浪”涌向前

    通往太空之路无平坦大道,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能交出一份这么漂亮的“成绩单”,靠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的奋斗,靠的是载人航天团队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为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与力量。

    钱学森、王希季、孙家栋、屠守锷……这些科学家身上凝聚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戚发轫、黄伟芬、周建平、聂海胜、景海鹏……这些时代先锋,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三度出征太空的57岁的聂海胜说:“当有人问我是否还要飞时,我的答案只有一个,继续努力,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就会勇往直前,在浩瀚太空,继续飞出中国龙的轨迹。”以前辈为榜样,航天“后浪们”不甘落后,如今在执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团队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他们像一颗颗铆钉,分布在火箭、飞船、航天员和发射场等各个分系统。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0号指挥员邓小军是一名“80后”的党员,从进入发射程序到点火,邓小军要下达上百个口令,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卢锋,一名80后的数控机床操作工,16年来,他陆续完成神舟、天宫、北斗等20多个型号的大型舱体、金属结构部件及高精度组合加工等工作,实现了航天产品质量16年“零缺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他们继承了老航天人的优良传统,而且一直在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扬光大。”

    时代向上,“后浪”向前!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