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企业实习 |
 |
校园环境一角 |
 |
智能化钳工实训室 |
 |
无人机操控及维护 |
6月20日,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何俊贵、晏杨坪两位同学,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赛项中勇夺全国一等奖,学校的“职教牛娃”又多了两名凭技能取胜的学生。 在该校官方微信号上,有一个栏目就叫“职教牛娃”。点开这个栏目,能看到很多学生在升学、就业、技能等方面创下的“奇迹”。在科创大赛中屡屡摘金夺银的“创新牛娃”;有毕业以后自主创业,且公司做得相当不错的“创业牛娃”;有当年中考惜败,后奋发努力成为“双一流”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升学牛娃”;也有凭借着对技能的执着与追求,在国赛中收获了一枚枚金牌的“技能牛娃”……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王亚达 课改激发学生兴趣 造就高考牛娃 2014级电商班一个寝室8名女生,高考时7人考入大学本科,今年,她们中的2人考上硕士研究生,1人考上事业编制当了老师。 2019年,学校收到浙江师范大学发来的喜讯,来自鄞州职教中心的三位同学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林佳明同学2018年被保送浙江大学读研究生,孔盛杰同学荣获省政府奖学金,陆寅豪同学荣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 升学牛娃的涌现,与学校这些年不断深化“选择性”课改分不开。作为首批浙江省中职课改试点学校,“选择性”课改的深化推进,学生被赋予了更多选择权,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从而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激发其学习兴趣。 该校以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等多个大类专业实施试点改革。学生在结束第一学期的通识教育后,即可进行跨专业选择;之后经过两个学期的专业学习,可以进行就业方向的选择,或继续选择升学;到第四学期,学校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模拟企业实际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化教学,学期末学生可以选择实习、创业或者参加高考。 这样的课改,把学生感兴趣的、愿意学的、今后要用到的内容优选出来,让学生感到学的东西有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校首创的“四导师”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校内教师、校外技工构成的成长导师、课程导师、专业导师、就业导师,为学生的选择和进修保驾护航。 在这背后,还有一批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教师。他们有充满爱心的工作激情,有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有勤奋努力的工作作风,有因材施教的工作方法,有永不止息的探索精神。如获评浙江省十大教育感动人物的郁欣薇老师、获评感动宁波风华奖的周东东老师等。 如今,“普高不上线,就到鄞州职教中心考大学去”这句话渐入人心。“五年1088人上本科线,近4000多人考上大学,这样的成绩单,放在普高也是不差的。”一位家长感叹。 以技能节为基础 让技能牛娃脱颖而出 近5年里共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30枚,银牌18枚,铜牌3枚;在宁波市技能大赛上获得金牌122枚、银牌165枚、铜牌135枚;学校常年被授予宁波市参加全国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数字的背后,是技能教学的创新与坚持。 中职“选择性”课改,同样激发了学生技能学习的热情,因为课改特别强调适合中职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 在鄞州职教中心,除了教室和实训室外,还有小班化教室、项目化实训室、协作群企业三项基础建设。小班化教室主要为适合于教室上课的各必修、选修课教学服务;项目化实训室主要为专业选修及实训教学服务;协作群企业是为学生入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产业调研和职业体验课程的开设而准备的,同时,也为专业建设、专业教学项目开发与引进、创新项目的实践建立工作基地。 正是这些多样的教学场所,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一年一届的技能节,则是校园里热闹非凡的节日。宽度1.5CM、厚度0.8CM的钢板,用锯子锯割,最快多长时间?8刀点钞练功券(每刀100张)点完最快要多久?还有斗智斗勇的数字华容道,绚烂精致的动漫设计,熟练从容的传票翻打……每一次的技能节,都是各路选手亮出“绝活”的舞台。 “技能节活动不单是同学们技能水平展示的平台,同时也是学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各级技能大赛的基础,每年的技能节都会有一批学生脱颖而出,成为日后参加各级大赛的选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学校主管教学、技能竞赛的副校长童燕波表示,技能节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小”微创新 助力双创牛娃 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局。鄞州职教中心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小”破局,见“微”知著,全面开展“小问题、小方案、小创意、小制作、小发明”微创新活动。这种符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助力学生成为创新牛娃和创业牛娃。 学校主动联系小微合作企业,汇聚企业创新“小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每月企业行”活动和实施“访问工程师”项目,收集汇总企业“生产难题”;奖励学生在“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中收集企业生产难题,由班主任收集汇总上交……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小问题”资源库,成为创新课程宝贵的任务资源。 开设探索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给企业创新提出“小方案”。开展创新创业沙龙活动,将“小方案”提炼成“小创意”。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鼓励并帮助学生完成专业实训“小制作”。同时,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成立协同创新工作室,进行“小制作”作品的优化提升和实用性论证,提高创新作品实用转化率。 实施“五小”微创新教育8年来,学生的年参与量从起初80人次增加到1400人次,市级以上比赛获奖达611项,其中60余人次斩获国家一等奖。在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得两个特等奖;在浙江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作为浙江省入围仅有的中职学校项目,荣获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