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6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出圈”到“炸圈”

《祈》凭的是文化自信

《祈》中的舞蹈演员。 图据微博“人鱼灏浩”

    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让全中国看到了中国古典舞的魅力。刚刚过去的端午,河南卫视的《祈》又刷屏朋友圈,新华社、《中国日报》,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众多国内外的主流媒体都纷纷转发视频,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点赞。

    没有请流量明星,没有热点炒作,没有商业操作,却能赢得如此盛誉。那么,河南卫视为什么频出爆款?

    看到这个节目被网络刷屏后,同学们都很有感触。

    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着激烈碰撞,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如何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如何秉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对我们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都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于是,我在主题班会上和同学们一起找答案,一起探索其成功的奥秘。别小看这群吃着洋快餐、看着迪斯尼动画长大的00后,他们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思考。

    

    主讲人

    鄞州高级中学

    教师 虞淑燕

    

    凭的是形式之美

    汪巧颖同学认为,《祈》凭的是形式之美。

    这是一场极富美感的舞台呈现,更是一场流淌着国风雅韵的视觉盛宴。水下碧蓝的幕布,水面柔黄的灯光,营造出辽阔宏大的氛围。舞者服饰的搭配,采用古风色调。黛青舞裙、釉红舞袖、明橘舞锻和红宝石的镶嵌点缀,于色彩碰撞中一展国风魅力,凸显中国至美。光影交织,扑朔神秘,河洛之神,鹤立轻盈。聚光于舞者,曼妙翩跹,飞升入水波光圈之中,无不带给人强烈且震撼的冲击力。

    没错,艺术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是其外在形式。唯有美的形式才能征服观众的感官,进而打动其内心。

    几分钟的舞蹈,是专业演员连续泡在水下多日才能完成;几分钟的舞蹈,更是专业演员多年的沉淀。一时间,观者们都仿佛成了曹植,或沉或升,或柔或刚,沉醉其中,深陷于洛神之美。

    凭的是创意之精

    王欣同学认为,《祈》不仅美在形式,还美在匠心与创新。

    匠心在于坚守,在于创新,在于精益求精。为了水舞,为了艺术美,《祈》的女主演何灏浩选择追求水下的艺术,在旁人认为“无意义”的事上坚持十余载,不断磨练技艺;导演吉叔虽只拍摄水舞视频一年多,尝遍水舞导演的酸甜苦辣也道出了他的心声——“希望有一天,我的视频能被全世界看到。”而《祈》这部匠心之作,打破电视节目的惯性创作,营造了全新的叙事视角,仿佛听到了导演的呼唤,赢得了追求匠心之美的观众。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创新在审美,更创新在设计。《端午奇妙游》的创作团队(《祈》为其中一个节目)设计了4条平行中有交错的主题故事线,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趣味盎然,迎合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口味。为了带来更为震撼的视觉效果,背后的工作团队经过一两年的沉思,运用创新表达,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当地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吸引力,打造出富有创意的传统文化精品,诠释了工匠精神。让传统与时尚结合,适应当代年轻人跳跃性强的思维特点和追求新奇的审美口味。这样精心制作地节目,受到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凭的是文化之根

    葛艺同学认为,《祈》凭的是底蕴之深。

    中华文化是坚韧的,它是华夏民族血脉中的刚强,是屈原的“乱世途穷不夺坚韧意志”,中华文化也是柔软的,正如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传说,让我们看到洛神在水下翩翩起舞,衣袂翩跹,宛若游龙。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民族舞蹈的刚柔并济,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要以文化传统为基础,一个国家的强大,总是要以文化兴盛为源泉。

    舞蹈《祈》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又呼应了端午祈愿的民俗,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过节不仅意味着团聚、旅游、休整,也意味着重温久远的传统,追寻文化的根脉。中华文化璀璨辉煌,传承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精神,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人们都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精神家园中找回内心的安宁与滋养。破解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密码,切中当下大众审美的需求,它就能再度绽放迷人光彩,《祈》做到了。

    凭的是传承之志

    徐可欣同学认为,《祈》广受盛赞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遥接千年岁月、跨越万丈迷津,唤起了观众对美的共鸣。

    这是数千年前的惊鸿一瞥,也是数千年后的惊艳一舞。它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在面对喧哗骚动的现代社会时,毅然选择转身,向寂静无声的传统文化中去叩问追索,赋予古老的美新的时代意义。这也是当代年轻人应有的思考,我们也应当在喧嚣中寻觅一隅寂静,在寂静中感悟一方天地,在天地中创造一种更美的境界。这是一种享受,通过舞台艺术的表层华美,去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这也是一种使命,通过现代传媒技术的创新应用,去传承古代浩渺文化的深刻精髓。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以守正出奇的当代演绎,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焕发出新时代的风采和青春活力,使之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创作团队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化符号,更没有盲目追求排场,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寻求与广大观众的共鸣,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心灵,更让青年学生接过传承文化的交接棒,变换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担当。

    国风美学中的文化自信

    绝美的形式、新颖的创意、深厚的文化、精神的传承,是这次节目“出圈”的原因 ,更是创作者向传统文化致敬。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那么,“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在近几年的流行文化中,汉服、中国风、文创产品等受年轻人追捧,在他们眼里国潮国风不再是老气、过时的符号,更是一种新颖的文化浪潮,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彰显自我的个性标签。中国青年不仅关注“国风”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聚焦于蕴藏在“国风”潮流背后的历史文化,他们俨然已成为国风文化逆袭的推动者。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审美,青年的每一次点赞、转发、评论都会吸引更多的群体关注,“国风”文化为青年提供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青年从意识深处产生了情感共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可亲、可爱、可见,这就是我们的底气,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