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7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年,我们去高考

    每年的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心,每年高考都是酸甜苦辣的难忘回味。高考事关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方方面面,于是,高考成为了全社会一年中最重要的节点,也成了每一个相关人员一辈子的关键节点。

    笔者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初中中专毕业生,又称“中师生”,由于师范提前招考录取,我错过了中考,也未能经历高考。今天,笔者以一个没有参加过中考高考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聊聊高考的那些年,那些事。

    主讲人

    慈溪市周巷镇潭北小学

    张洪锋

    一声春雷

    放下锄头去高考

    1977年冬天,中国大地上,一声“春雷”响彻全国:高考恢复了。

    在此前十年里,基本是以工农兵基层推荐上大学的,主要考查人的“家庭出身”,而不是个人知识储备。这些记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是十分清晰又铭刻于心的。

    前几天,我特地访问了几位经历了1977-1978年高考的老朋友,让我这个年过不惑的“毛头小子”重新认识了高考。

    1977年的高考很特别,是在12月份高考的,参加高考的人很有意思,从年龄上看有35岁左右的老三届考生,也有十五六岁的小青年;从职业上看,有种地的农民,有车床工,有在读学生,有下乡知识青年等。

    这次高考,全国573万考生走进了高考试场,录取比例极低,只有不到5%的考生进入大学深造。

    这次高考,如同春雷,让全国各地掀起了知识就是力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热潮。

    刚恢复高考时期的大学生,毕业后多数成为了我们国家各个领域知识人才的中坚力量。恢复高考,改变了一大批个人的人生轨迹,改变了大批家庭的命运,也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比如1977年那次高考,张艺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罗中立,著名的画家,创作了名画《父亲》的那位,当年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钱颖一,也是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清华大学。包括我们国家总理李克强、外长王毅,还有银监会的郭树清都是1977年的考生。

    笔者曾问身边参加过1977年高考进入大学的朋友,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时白天扛锄头扒地,晚上埋头啃书”;“高考结束后,一脸平静地回到田里干农活,因为心里做好了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我也试着问77年高考失利的一位朋友,他说:“没有后悔,能够参加高考,是国家给我一次用知识公平竞争的机会,虽败犹荣”;“经历了艰苦的劳动,拿起笔杆子参加高考,明白了差距,回来依然踏踏实实地做现有的工作。”您看,无论成败,老一辈考生,给了我们十分高大光辉的榜样。

    过独木桥,桥上桥下亦精彩

    时光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那时的高考又是另一番景象。

    高考时间在每年的7月份,天特别热,许多考生称为“黑色七月”。因为自高考恢复以后,许多大学生品尝了知识带来的荣光。比如户口农转非,免费读大学,还发给生活费。村里给考进大学的学生开欢送会,拍合影照片。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事业单位、集体单位工作。这对于世代贫苦农民来说,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光明大道。于是读好书,参加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为当时的主旋律。

    那个年代,参加高考学生逐年增加,但录取名额依然很少,八十年代到1999年之前,大学录取比例只在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好比一百人参加高考,二三十人过了独木桥,七八十人落水(落榜)。那时有一类“顽固分子”——复读生,有的考生屡败屡战,有复读好几年的。

    与今天相比,那个年代的考生完全靠自己努力读书,没有培训班、很少有大堆的作业、辅导资料也少得可怜。那个年代高考,可以说是人生重大转折点,改变了个人命运。当然没有考进大学的,依然可以取得不错的发展,我们国家正值改革开放大发展,许多人紧跟时代节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笔者也因家庭条件极其困难,初中毕业报考了中师,与其他广大中师生一起,托起了国家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只是没有经历高考淬炼,成为一个人生小遗憾。

    滚滚后浪,多元成长竞风流

    时至今日,我们国家把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未来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大业,高校数量、专业、招考名额扩容提质,人人读大学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随着全民对教育的普遍重视,高考季成为全民助力教育季。如把高考时间调整为六月份,避开了暑热;高考几天全社会禁鸣喇叭,建筑工地停止噪音作业,为考生营造安静的复习环境;全社会各部门纷纷合力,为每一位考生接力助考;许多家长老师身穿红色旗袍为考生加油助威,希望孩子能够“旗开得胜”。

    可以说,这是一种全民和谐助高考的文化合力,让我们的考生如同贵宾待遇一般。双一流、985、211虽好,但考上的毕竟是少数,在高考后填写志愿时,又是一番纠结。

    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人生何止一次高考,每走出一步,都是对自己的考验。高考成败不是人生的成败,大学的好坏不代表今后发展的好坏。与前面提到的年代相比较,如今上大学是一种普遍经历,不光是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学会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今天的社会是多元个性发展的社会,只要有梦想,会去打拼,行行出状元,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年被“春雷”唤醒的“笋芽儿”为国家辛勤奉献了一辈子,已逐步退休离开岗位。挤独木桥的前浪们已经挑起民族振兴的重任,在各行各业拼搏奋进。

    未来的后浪们呀,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百年未有的全新世界,一个已经醒来的东方狮子(中国)在召唤你们。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在通向星辰大海的航船上,大家都来做一名努力的水手吧。最后,笔者用郑智化老歌《水手》的歌词与大家共勉: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怕

    至少我们还有梦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擦干泪不要问

    为什么……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