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运动会上,学生把自己赢得的奖牌都挂到了姜老师脖子上。 |
 |
班会课上,姜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包饺子。 受访者供图 |
上学期间,每天早晨6:30,她准时出现在学校操场上,迎接晨跑的学生;晚上9点多,等到教室里最后一位上自习的学生离开,她才收拾东西准备回家。她总说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了,无牵无挂,可以多花点时间精力在学生身上。 同事们都说她带的班级特别有规则意识,孩子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正如她教法律时特别强调社会底线一般。她说,“我教的孩子可以不是优秀的高材生,但他们一定要成为优秀的社会公民。”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人物简介 姜红英 宁波荣安实验中学政治老师、班主任 连续10年学生评教满意率100% 曾获评宁波市级优秀教师 推荐理由 她事事以身作则,公平对待班上的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从教25年,她依然以一位新老师的热情对待自己的课程,不断学习进步。 以身作则+教育方法 实现了“亲其师信其道” 三年一届,面对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姜老师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高一刚进来,面对行为习惯参差不齐的学生,姜老师从每日常规入手,相信只有高一养成了好习惯,才有高二在此基础上的积累和高三的冲刺与爆发。 高一的学科最多,很多学生学习上手忙脚乱,她引导学生每天制定学习计划,做好时间管理,今天要做几件事,一件一件写下来,做一件勾掉一件,睡前再反思一遍。不定期地,姜老师进行抽查监督,对有的同学提出改进意见。渐渐地,学生们学会了合理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习开始井井有条。 她告诉同学们要遵守规则,但在面对不同状况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垃圾分类刚开始实施时,总有同学搞不清楚,经常扔错垃圾桶。姜老师会在课间或者午间来到教室翻一翻垃圾桶,发现有乱扔的就捡出来问“这是谁扔的”,遇到同学默默站起来承认的时候,姜老师首先表扬这位同学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再问“知道应该怎么分类吗?”如果同学不清楚,她会不厌其烦地再讲一遍,直到清楚为止。但如果遇到有同学明知故犯,违反校纪班规的,姜老师会毫不留情按章处罚。 到了高二,选科以后重新组合分班,为了让新来的学生尽快融入集体,姜老师会找每一位任课老师,跟他们沟通在班干部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新老搭配,尽量做到两个课代表里要有一位新来的同学。所以,大家很快就打成一片。 高三,孩子们变得更加自觉,姜老师会特别注意每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做好“消防员”,做好后援者。 相处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知道了老师事事以身作则,知道了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知道了老师为人处事的原则底线,他们对于姜老师的处理方式总是很容易接受。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班风学风也在这样的浸润中变得更好。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工作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曾经,其他班上有一个女生,偏科特别严重,数学总是不及格,本来高二分班时被安排到了另一个班上,但这名女生找到校长,强烈要求到姜老师班上,她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姜老师是一位特别好的老师。来了以后,这名女生果然变得特别认真,她主动要求坐在讲台边上,每次上课特别认真,课后抓紧一切时间问同学问老师,补上自己不懂的内容。两年后考上了浙江警察职业技术学院,再之后又考了公务员,特别励志。回忆起来,姜老师觉得自己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大概是平时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式的方式所形成的良好班风与和谐氛围带动了学风,让身处这个集体的同学变得更加自觉。 在同事们眼中,姜老师用爱传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她从不放弃,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学校高二年级组长冯萍说,这一届,姜老师带的学生从高一到高二,整个班级就没被扣过什么分,总是被评为文明班级。 姜老师自己则说:“我刚当老师时,前辈跟我们说‘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刚开始时,对这句话没那么深刻的理解,等到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对这句话才有了深刻的理解。因为希望我孩子的老师能够认真对待我的孩子,那么反过来,我也要认真对待我的每一个学生。对得起孩子,对得起家长,往大了说对得起社会。” 姜老师说如今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上大学了,她就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学校里的孩子们。冯萍老师则说,其实就是以前,自己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初中,姜老师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工作,她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非常独立优秀。 教师这份工作是个良心活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政治没有老教师,都是新教师”。因为教材每年都有微调,而且作为一门与时事关系密切的课程,时事热点在变,上课的材料案例也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以法律这一部分来说,原本的政治课程中并不涉及这块内容,新高考以后才有了法律。于是,作为政治老师的姜老师开始自学充电,每天都要花不少时间熟悉教材、查阅资料、积累素材,一边学一边教,了解得越来越透彻,讲解得就越来越深入浅出。 上课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比如讲到婚姻法的时候,姜老师就会和同学们聊一聊婚恋观、家庭观,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生活中的不同案例,进行正向引导。姜老师说自己喜欢“借题发挥”,这也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表面上看是在讲解一道道题目,但不知不觉中姜老师将价值观渗透了进去,一道题,反面案例正面案例,说得清清楚楚,孩子们也就对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有了更具体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姜老师在教学中一贯重视思想性、理论性和实操性的一致。她认真学习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领会并运用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理论水平。钻研《新课标》的基本精神,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等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从学生日常言论抓住教育契机,注重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情愫和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情感。 政治课堂上,姜老师努力探寻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分组合作式、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等教法,精选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等事例,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遵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因材施教,学中有变,方法灵活,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教师这份工作是个良心活,要对得起这个职业,尽心尽力去做。”带着这样朴素的信念,姜老师在要求学生每天精进一点的同时,自己首先去每天精进一点。 为了挖掘、宣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四有”好教师,本报开设了《点赞好老师》专栏。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四有”好教师,请家委会赶紧给我们发推荐信吧。 征集邮箱:xiandaijinbao@qq.com(标题上请备注“征集好教师、学校名称”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