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5月15日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拍摄的大熊猫。 新华社发 |
7月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在会上宣布:“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比如,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不仅野生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而且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在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将物种保护级别区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 看看上面这段保护级别的划分,大熊猫其实仍处于“受威胁”的环境中,但从“濒危”到“易危”这一步,我们也的确作出了很多努力。 主讲人 宁波市第三中学 教师:马宇婷 学生:谢嘉昀 陈静宇 数据来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回看来时的路 上世纪20年代,大熊猫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神奇动物,被全世界所知晓。其独特的身份,也为它们带来了厄运。 1869年至1946年间,国外有200多人次前来中国大熊猫分布区,做跟踪研究、捕获大熊猫及标本相关的事。其中仅1936年至1946年10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大熊猫多达16只。 新中国成立后,大熊猫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1950年5月,《关于稀有动物保护办法》正式颁布,规定“禁止捕猎大熊猫等稀有动物”。不仅外国人随意进入中国捕猎大熊猫的事不再会发生,也禁止中国人捕猎大熊猫。 1974年,一支30人左右的珍稀动物资源调查队成立,开始了全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在野外调查期间,调查队在卧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取名“五一棚”。就在“五一棚” ,我们第一次了解到大熊猫野外的数量和分布,也对这一神奇物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时过境迁,1983年到1985年,九寨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面临粮食危机。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熊猫咪咪》,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国宝熊猫而作的歌曲。当时,不仅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掀起了“拯救大熊猫”的热潮。科学家希望通过人工繁育技术,壮大大熊猫种群,但技术难题始终困扰着他们。1990年,大熊猫“庆庆”产下双胞胎后,饲养员采用“调包计”让两只幼仔轮流吃上母乳,使其成为全球首例通过人工辅助育幼成活的大熊猫双胞胎。这一年,是大熊猫保护的里程碑。 2006年,一只体重仅为51g的大熊猫出生,经过成都熊猫基地专家和饲养员的努力,以及这只小可爱的顽强毅力,它存活下来,并取名“五一”。这是多年来中国在大熊猫繁育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与钻研所收获的奇迹。 现在,十五年过去,在饲养员和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当年的小不点儿已经长成了风度翩翩的美男子。 在成都熊猫基地,有一只大熊猫“奇一”曾因“兔子跳”的萌态行为,成为了一只超级明星大熊猫,收获万千粉丝。今天,也度过了它5岁的生日。大熊猫这一萌动全球最可爱的动物,不止代表着自然界的旗舰地位,更散发着充满情感温度的魅力。 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也正在建设中,整合了各类自然保护地80余个,范围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总面积为27134平方公里,旨在保护好野生大熊猫的家园。 如今,我们一起重走熊猫保护的百年路,由衷感到其中的不易和艰辛。 “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诚哉斯言,生态环境不是免费的商品,不能不加节制地索取却又不懂珍惜。回看来时的路,虽历经曲折,走过弯路,但我们仍永葆守护生态和自然的初心,及时扭转方向盘,为世界生态平衡贡献中国力量。 比较别人的路 放眼整个世界,澳大利亚的国宝考拉却因去年连续几个月的森林火灾丧生了2万只。除此以外,这场森林大火还肆虐过1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差不多有15个半北京那么大。NASA的卫星照片里,整个澳洲大陆几乎三分之一被浓白的烟雾覆盖。浓烟之下,2500间房屋坍塌成废墟,27个人火海丧生,其中有3名消防员。 悉尼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全国有10亿动物被大火波及。曾经的生活化为焦灰,被强烈的气流卷入高空,一些飘向了邻国新西兰,一些则抵达了11000公里外的南美州上空。澳洲著名的维多利亚阿尔卑斯山雪顶有些发黄。毋庸置疑,此次大火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影响了澳大利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还影响到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 在这次大火中,我们除了惋惜,更多的应该反思,为什么大火烧了那么久,除了本身的气候危机外,对自然缺乏敬畏、救火无力是不是也是重要原因? 2019年3月30日下午5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我们先后征调近四百名扑火队员深入火场,经过9天9夜奋战,终于扑灭了大火,没有让事态的发展不可收拾、不可控制。这就是中国力量,动用所有力量挽救生命,挽救自然。面对山火,我们虽然没有铁扇公主的那把扇子,但我们有人类的底线,有前赴后继的消防员,以及对火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对大自然的爱护。 远眺前行的路 大熊猫虽已“降级”,但生态保护永远在路上,保护它们和其它物种的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有几代人为此付出了努力,接下来,要靠你我每一个人继续向前。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承诺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且同与会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他鲜明提出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那么如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份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体现了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也代表了中国愿为共建美好地球家园所做的改变。 黑格尔曾说:“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敬畏自然,敬的是万物的平等,畏的是水火的无情。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的征服者,也不应该是。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山随日昳,青烟岫玉,从曜灵东升到金乌西沉,从和风温柔到朔风凛冽,自然有着它自己的规律,一如是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面积18%。目前,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全面实现了禁捕。从今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还将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同时,我们建立了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使得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成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环球同此凉热,人与自然命运与共。正如习近平主席提到——“众力举,则万钧不足举也”,我们定能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