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7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于综合素养分析的小学语文评测转型研究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各种教学理念推陈出新,呈现井喷状态,但是,因为学业评估的优化改革相对滞后,小学语文学业评测的评估视角不清、评估内容受限、评估方式单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老师。

    只有明确评测方向,厘清评测落点,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教的理念、学的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推出以及统编教材的全面铺开为评测的优化提供了方向。通过研究相关文献,结合一线教学观察,变识记式积累为迁移式积累,变语法性评测为语用性评测,变单向性求解为多向性思辨等做法或为小学语文学业评估转身的方向。

    宁波市奉化区锦溪小学  鲍芝林

    一、小学语文命题评测的平面化现状管窥

    长期来,小学语文素养评测大都停留于语文知识的平面化积累、阅读技巧的结论化反应、言语表达的公式化外显……

    1.评测与语用的背道而驰

    以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类评测题为例:(例图)

    自从学生学习了查字典以后,这类题就几乎如影随形。确定“德高望重”的“望”字意思,第⑤条义项中的组词便清清楚楚地例举了这一词语。这是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吗?确定“望而生畏”的“望”字意思,就得先知道这个词语大概是什么意思,然后再来推测“望”字与哪个义项匹配。查字典是为了“据义解词”还是“解词寻义”?

    如此种种为测而测,与语用相悖,很难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立体化知识的平面异化

    在日常评测过程中,知识与知识之间往往是孤立的。比如写人文或小说等涉及到人物的评价,不少题目往往直接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文章中的××是一个( )的人?”

    如果是学过的文章,这样的题目只需记忆,无关分析。即便是课外阅读陌生人物,同样容易流于“套路化”:写革命人物,一般就写“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写儿童故事,大都就是“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历险故事,那就写“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这种标签式的回答有什么意义?

    统编教材单元中所学的策略性知识同样需要立体化评测。然而,在纸面评测的过程中往往异化成了陈述性知识,成了评测记忆。

    3.机械化技巧的孤立评测

    语法类技巧的机械评测不在少数。不少地区小学语文测试除了占比最大的“词句积累填空”“填词运用”“看拼音写词语”等陈述性知识积累的题型外,还有不少分值落在了“句式转换”“句子仿写”“表达效果分析”等机械化技巧的孤立检测上。即使是“阅读理解”板块评测,也同样大量夹杂了基础知识训练。在思维品质评估上,总体来说大多尚停留在信息的提取、内容的判断上。评估视角不清、评估内容受限、评估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二、小学语文素养综合化评测的学理透析

    老师常说“高分低能”“低分高能”,“分”和“能”难道就难以调和吗?不以“能”为着眼的求“分”有何意义和价值?小学语文学业评估“评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语文课程的教学意义与目标指向。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评测的根基

    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来看,语文素养的评测涉及到静态的识记性知识,涉及到动态的过程性能力,涉及到调控的方法论知识,还涉及内在的情意性观念等。因此,一张测评卷所要承载的内容很不简单。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引评测方向

    《课标(2011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除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评测诸多领域,需要注意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技能与技能间的整合性评测。

    3.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反映评测指标

    统编教材自全面推开后,大家发现各年级的“语文要素”变得更加清晰,这便为学业评估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形象思维”“表达手法”“阅读策略”“文章架构”等,包括读与写紧密关联等,都是语文要素的重要评估范畴。由此进一步说明,语文学科的评测需要在学科素养综合提升的视角下科学开展。

    三、小学语文素养综合性评测的优化构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需要对卷面评测方式做相应优化。

    1.变识记式积累为迁移式积累

    细数各地语文评测卷,题型往往大同小异。“看拼音写词语”“比一比,再组词”“填空”等传统题型依然大行其道。不是说这些题型不能评测,只是需要综合编制,避免机械。

    以“看拼音写词语”为例。如果测一个生词“yōuyǎ”,到底应该写“优雅”,还是写“幽雅”呢?老师必然会说“皆可”。的确如此,但我们要评测的不单是知识的识记,还有词汇的应用。如果我们换一种题目的出法,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城市中心有一个      (  )的小公园,每天清晨总有一群姑娘      (  )地跳着民族舞。

    同样是看拼音写词语,这样的题目便不会出现不同答案都正确的情况,同时在评测“生词识记”的基础上,又评测了“生词理解”,岂不一举两得?我们可以让识记不止于识记,让积累不止于积累。

    2.变语法性评测为语用性评测

    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还有各类语法类的评测,诸如据词定义、句式转换、修辞手法等。就拿文章开篇所提及的“据词定义”来说,何不让学生“据义解词”?

    好像考试从来就立下了铁打的规矩:不准带字典。可是用字典辅助学习本就应该是语文知识能力评测的内容之一,何故不让学生带上?如果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运用字典写正确所有的字,不正反映出他的语文学习能力吗?在测试中我们还可以出这样的题目:

    ①划出文中难理解的词语;②要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会查词语中的哪几个字?请用着重号标出。③根据字典中哪个义项,你猜出了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这个题目基于现实需要,将查字典的基本过程清晰呈现,为评测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根据年级特征,我们还可以适当细化评测指标。语法知识是拿来用的,不是单用来考的。转变观念,或许评测才能真正从人的发展着眼。

    3.变单向性求解为多向性思辨

    谈到评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恐怕都会想到“标准答案”。可是,当我们过于追求答案的标准时,或许离学习的本质便渐行渐远了。学习不只是追求“知道”,亦在于追求“如何知道”,还在于探求“不知道”。很多时候,语文学科并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意会”是汉语阅读的一大特征。但是我们的评测却常常在做“科学解剖”的事。以试卷中常见的“单选题”为例:

    从题目来看,答案只能是“A”。但是当学生写下“A”的时候,老师您能证明这个孩子思维正确并非瞎蒙吗?我们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多选题”,少一些“单选题”,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通过多选,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合理审辩;写清理由必会促使答题更加审慎,以充分呈现其思维过程。这便为教师衡量学生的思维水平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语文评测中强化思维轨迹,以多向性分析题代替单向性的求解题,甚至以不定标准答案的思辨题检测思维方式,对于科学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外,关于评测内容的优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推开。合理、全面地优化小学语文评测方式,以语文综合素养视角下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业评估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权作抛砖引玉。

    论文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