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是一座美食之城,在街头巷尾到处都窜动着香气,软糯香甜的年糕汤圆,鲜香美味的蛏子炝蟹、酸甜可口的蜜桃杨梅……每一种美食都特别诱人。你最爱的宁波美食是什么?孩子们拿起笔,写下了自己最爱的味道,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美食的喜爱之情,更表达了对宁波这座城的感情。 肉丝三鲜汤面 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实验校区608班 葛一笑 宁波是一座美食之城,在街头巷尾都窜动着香气。像宁海一市的蛏子,街头小贩的烤土豆,鲜香四溢的青蟹土豆汤……每一种美食都是宁波的代表。然而,我最爱的还是那一碗肉丝三鲜汤面。 小巧的小白虾经过烫煮,变得粉红鲜爽,虾肉紧质弹牙,还带着米面的清香。花甲已经微微开口,从微张的口子中可以看到,花甲肉和面汤正在愉快地交谈,花甲肉质鲜美,吃一口便令人终身难忘。肉丝三鲜汤面采用的是宁海特有的面——米面。这种面鲜白鲜白,吸上一口,滑溜溜的,立即滑入了我的口中。 这个面有三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小黄鱼、肉丝和高汤。小黄鱼经过煎炸,香味全被逼了出来,放入汤中炖煮,这汤一下子就变成奶白色的了!肉丝点缀在上头,淋上红油,和面拌在一起,吸一口,满口都是肉脂的香味,立马让人神清气爽。最后浇上用骨头熬制的高汤,一碗集齐山与海的面便完成了。 任何一家面店,一到中午时分,店中就弥漫着袅袅炊烟,店门口便排满了人。走近一听,人们的嗦面声仿佛就在帮这家面店打招牌。无论是哪一家面店,店里的招牌一定是肉丝三鲜面,也是人们一直从小吃到大的记忆中的味道。 拿起筷子,夹起面,嗦上一口,黄鱼的鲜香,油脂的芬芳,都在舌尖跳动,唇齿尖颤动,是触人心弦的味道,是人们乐此不疲,放下工作,来到这里吃面,怀念童年的味道。 虽然朴实,但是这是我们记忆中的味道;虽然算不上高档次,但当人们身处他乡,闲下来,煮上一碗三鲜面,一个人默默地吃完它,也许,它会唤醒你的童年的美好记忆。 因为,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宁波汤圆 北仑区九峰小学505班 张宸瑜 我从小生在宁波,与其说是在宁波长大,不如说是宁波汤圆的甜香把我摇大的。 我奶奶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对于宁波美食,她更是知晓不少,在各色宁波美食之中,我最钟爱的,便是汤圆了。 汤圆的烹饪方式简易。只需将锅中的水烧开,倒入汤圆,待这一个个白色的小精灵在水中翻滚许久,变得软软糯糯的时候,将汤圆盛入碗中即可。那热腾腾又带着些许甜气的汤圆配上一圈浅浅灰色的汤水,带给了人视觉与嗅觉的两大盛宴。 汤圆入口时的香甜更是味觉的享受。咬开软糯的外皮,里面醇浓的芝麻馅便流了出来,嚼一嚼,口中既有汤圆皮柔韧的口感,更有着芝麻馅独特的一种黏稠而浓厚的味道,着实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奶奶做的汤圆相较于其他汤圆则多了一种淡淡的花香。在每年八九月的桂花季,奶奶常常会摇些许桂花,用在汤圆中。奶奶和好面,舀入一勺芝麻后便会放入几朵桂花。我常常笑道:“奶奶,等汤圆煮开了,桂花的味道早就被浓浓的芝麻盖住了,哪还会有桂花的影子呢?”那时,奶奶老笑着说:“桂花的味道啊,独特着呢,即使你外界的味道有多厚,也总能品出这一份甜香来。”小时候,我对于奶奶的解释常常一笑而过,一心只想着锅中待煮开的汤圆。 煮开后,奶奶常会领着我在后院的石凳上吃,桂花的香气从树梢钻入鼻孔,口中的汤圆即使不香,也被树上的桂花染香了。 长大后,品的还是那一勺桂花汤圆,那纯浓的味道回荡在口腔,那时我才明白,我品的又何止是口中的一个汤圆,更是宁波这座城浓厚的底子,这浓浓的家乡味啊! ■评委点评 以纯真的少年之眼,关照地缘宁波的文明绚烂和乡味醇厚,这个选题本身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初、高中组的孩子们,知识储备丰厚,视野开阔,引证广博,文字中充满着风发的少年意气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小学组的参赛选手,围绕“味道宁波”展开叙述,文字活泼跳脱,以生动真实的细节取胜。 ——午歌(青年作家,高级工程师) 我主要负责小学组的作文,同时还看了一部分高中组的作文,最直观的感受是现在的孩子整体写作水平都不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质量的作文,而且完成度还这么高,我挺惊讶的。 在孩子们活泼、真挚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他们对宁波美食的迷恋,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信和深情厚爱。 小学组年龄相差悬殊,低年级的学生也没落后太多,这也是一大亮点。印象深的是有几篇作文字太漂亮,卷面很整洁,还有一个高中生用文言写作,叙事流畅,逻辑清晰,剑走偏锋却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雷默(宁波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郁达夫小说奖得主) 这次阅卷,和我搭档的是一位很有经验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们改的是初中组的作文。学生写历史文化的比较多,而另外的组,据说写美食、民俗的挺多。总的印象是孩子们对宁波城市满怀热爱自豪之情。他们的知识面较广。宁波的一些重要的人文地标、历史文化名人在文中都有涉及。有学生提到了阳明心学以及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和浙东史学,还有写白云庄的。这点我感触很深,因为我在老年开放大学任教地域文化课,不少学员居然不知道白云庄。这说明这些年我们的地域文化的普及还是做得不错的。而且,不少作文文笔老到,文采斐然。当然,我和同组老师深有同感的是,学生写宁波历史占了主体,但着眼当下的不多,对未来的展望就更少了。着眼当下,也就停留在宁波的时尚、繁华。所以,当遇到写宁波在战疫中的硬战和爱心宁波、慈善宁波时,我们都比较兴奋。作为写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期望着能发现新颖的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但学生作文还是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这也是我们的语文教育、作文教育今后要努力的。在相似的表达中,文笔优美、字迹娟秀的就胜出了。 ——赵淑萍(作家,评论家,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宁波市海曙区作家协会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