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颁奖典礼上,获奖选手合影留念。 |
 |
参观宁波帮博物馆。 |
 |
体验灰雕非遗项目。 |
 |
海巡艇上,同学们感受港口的魅力。 |
 |
颁奖现场。 |
7月30日下午,“我和宁波这座城”征文活动颁奖仪式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举行。255位学生的作品在本次征文活动中获奖,50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教育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相关负责人,征文活动获奖学生、老师代表以及部分家长等150余人出席颁奖仪式。 颁奖典礼当天,30多名获奖选手还参加了组委会推出的城市文化研学活动。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文 崔引/摄 颁奖>>> 活动历时4个月 近2000名学生参与 2021年是宁波建城1200年。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在三江口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1200年来,宁波人民在以“子罗双城”为基础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逐步发展到今天全域城市欣欣向荣的喜人面貌。 为了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感受家乡宁波的魅力,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宁波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增强爱国爱乡自豪感,今年3月,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教育局、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组织了此次征文活动。 活动一经发出,全市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参与人数达2000名,他们用细致的笔墨、飞扬的文采,生动展示宁波的历史变迁、现代文明、港城文化,描述了宁波城市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展望了未来宁波发展的动人景象,写下了自己和宁波这座城的独家记忆。 经过初评及决赛定评,俞坤越等255位学生的作品在本次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各组别分别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若干名;陈烈燕等50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展示了写作才华,孩子们收获满满 颁奖仪式现场揭晓了获奖名单,并由领导、嘉宾们为获奖师生代表颁发荣誉证书。随后,获奖师生代表分享了活动感言。 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自豪感洋溢在获奖学生的脸上。对于此次征文活动,在场的学生们深有感触,他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李晞泽是咸祥中学一名高二学生,在此次征文活动中,她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她说,虽然自己生在宁波长在宁波,但对宁波并没有那么了解。“在征文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资料,对宁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感到很幸运也很自豪,这座宝藏城市是我的家乡!” 海曙区储能中学初二学生姚景行,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优秀奖,颁奖仪式当天,他还参加了由征文大赛组委会组织的城市文化研学活动。他认为当天的研学活动很有意义:“我们下午走的是宁波帮主题研学线路,我认识了更多宁波帮人物,也对宁波帮的财智文化、桑梓情怀有了更深的感悟。” 他感觉自己更爱宁波了,希望今后也能为家乡宁波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到孩子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我感到无比骄傲,荣誉感很强!回家的路上,孩子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北仑区九峰小学五年级学生张宸瑜的妈妈王琴说。“我喜欢写作,这次获奖给了我更大的信心,我想写出更多的好文章。”张宸瑜说,明年的征文活动,她一定还会参加。 颁奖仪式结束后,郁达夫小说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雷默,以《怎样成为一名作家》为主题,为大家上了一堂分享课,现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更多宁波故事等着同学们去挖掘” 当天,出席颁奖仪式现场的领导、嘉宾们,对此次活动以及参赛选手的作品给予充分肯定。 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徐猛挺评价:“本次征文活动内容丰富,不仅有文才的比拼,还有知名作家、名优教师的分享加持,更有宁波城市文化研学活动的知行合一。” 他说,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宁波建城1200年,还是宁波的“夺冠之年”。他以这两天刷爆宁波人朋友圈3位奥运冠军为话题,指出“奥运夺冠的三个宁波人颜值,也代表了我们当代青年的时代颜值:杨倩的灵气、石智勇的霸气、汪顺的帅气,这就是值得我们Pick的宁波爱豆!” 他鼓励同学们:“讲好宁波的故事,我们都责无旁贷,还有更多的宁波故事等着同学们去挖掘。希望受表彰的师生再接再厉,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为建功新时代而奋勇向前的历史使命感。” 宁波著名青年作家、高级工程师午歌,这样评价此次学生们的作品:“以纯真的少年之眼,关照地缘宁波的文明绚烂和乡味醇厚,初、高中组的孩子们,知识储备丰厚,视野开阔,引证广博,文字中充满着风发的少年意气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小学组的参赛选手,围绕‘味道宁波’展开叙述,文字活泼跳脱,以生动真实的细节取胜。”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老师孙轶平,是“优秀指导老师”获奖代表之一。她说:“这次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写作才华的平台,还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大语文课。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切磋写作方法,发现写作奥秘,展现了我们新时代青少年良好的学习品质与精神风貌。” 研学>>> 如果说“书藏古今”见证的是宁波这座城的厚度,“港通天下”展现的是宁波这座城市的宽度,那么“宁波帮,帮宁波”则散发着这座城市的温度。 城市文化研学活动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小学组的研学主题为“宁波城的生命印记”,由宁波旅游文化研究院青年学者周东旭、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午歌以及灰雕非遗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朱英度担任研学导师。 中学组的研学主题为“港通天下、商帮文化”,由五乡中学历史老师陈欢夸担任研学导师,一起走进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宁波大学、宁波帮博物馆,他们用笔丈量宁波的厚度,用心感受宁波的温度。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褚笑寒 林涵茜 实习生 黄晓燕 荣天宇 徐凯阳 小学组 范钦是位“派对达人” 天一阁,是宁波人再熟悉不过的文化地标。天花板上的水纹、水池里的“九狮一象”以及范钦“曝书”的小技巧,让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唐荧坤是宁波市爱菊艺校一名四年级的学生,这已是她第五次来到天一阁。说起天一阁,她如数家珍。但让唐荧坤惊喜的是,在周东旭老师的讲解下,一个更加生动有趣又充满魅力的天一阁展现在了她的眼前,让她直呼“新鲜”。 “为了藏书,范钦花了好多心思啊。”午歌老师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关于范钦的趣事。“每当范钦收到珍贵的藏书,他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开party!”午歌解释道,范钦开party主要是为了秀一秀自己的藏书,但是他又不让大家看。“这就是读书人的一种快乐吧。” 鲜活的小故事,让古老的天一阁也变得活泼了起来。来自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的廉梓辛是第一次参观天一阁。“以前我对天一阁的印象,就只是一个藏书的地方。”通过这次研学,廉梓辛对天一阁中的家谱以及万工轿产生了浓厚兴趣,打算去深入了解一下相关知识。 跟着非遗大师“玩泥巴” 如果说天一阁的研学过程,让同学们认识了这位“老朋友”新鲜的一面;那么在庆安会馆里的体验,则是交到了一位上了年纪的“新朋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灰雕。 灰雕已经诞生了千百年,主要是在墙头、屋脊、影壁等处塑制各种花纹、人物和山水等图案。其中的主要材料为蛎灰,也就是将浅海中捞出的贝壳煅烧而成的灰粉。在庆安会馆、天童禅寺、阿育王寺的建筑物上,都留存着灰雕这项建筑艺术。 朱英度老师是灰雕非遗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事这项工艺近50年。他带来了体验灰雕的材料和工具,手把手对孩子进行教学。荷花、鲤鱼、兔子、皮卡丘……一个个立体图案从手中诞生,大家开心极了! “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学习到灰雕这一项非遗文化,它是智慧、劳动和工艺的结晶。”北仑区小浃江学校的王雨涵说道。 中学组 第一次乘坐海巡艇新奇又兴奋 上午9点多,高中组同学们到达了首站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一下车,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世界第一大港”的雄姿。 “大家看,这就是穿山港区全貌。”宁波穿山海事处的执法人员童晴晴告诉大家。目前穿山港区共有11个集装箱泊位,是目前我国前沿水深最深、泊位等级最大、装卸设施最先进的集装箱码头之一,可接卸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最大的集装箱船舶,可以装2万多个标准集装箱,从船头走到船尾走一圈,相当于标准400米跑道走一圈。 随后,大家来到了海巡0718艇上,穿上救生衣,开启了“海上参观”之旅,第一次乘坐海巡艇的孩子们新奇又兴奋。 “你们知道海事具体做什么的吗?”穿山港区海事小哥哥李俊提问。 “海上交警!”提前做过功课的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答道。 “对的。同学们都知道交警叔叔阿姨是保障地面交通秩序的人,我们跟交警一样,就是保障水上的交通秩序。”李俊就地面交通和海上交通秩序维护做了类比,例如马路上有车行道,海上也有航道,如果有船舶不按路线航行,海事局将第一时间出艇解决。 此次海巡艇途经峙北水域集装箱码头、中宅矿石码头、浙江LNG接收站码头。“集装箱里除了装着商品,我们用的天然气也是通过船舶运输进来的。”正巧,路过该码头时,一艘LNG船舶正在靠岸。 “你们猜猜看,这艘船舶有多少天然气?”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办公室主任王鹏解释道,“这样一艘LNG船舶里面的天然气,大约可供全宁波使用3个月。” 全面认识“宁波帮”,感悟桑梓情怀 经过短暂休整,同学们又赶往下一站研学地,宁波大学。宁波大学最早是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1984年底出资捐建,1986年建成开学,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校名。 漫步于大学校园,听着五乡中学历史老师陈欢夸的讲解,大家深深被包玉刚等宁波帮心系桑梓、捐资兴学的精神所感动,自发前往包玉刚先生铜像前缅怀鞠躬,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感谢。 在随后参观的宁波帮博物馆中,同学们对于包玉刚先生又有了进一步了解。“我敬仰包玉刚先生,不仅是他出资捐建了宁波大学,更佩服他的魄力。看到贸易行业惨淡经营,他决心转行,改做航运业,短短几年时间,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船王。”咸祥中学107班的傅佳宁感慨道。 在短短两个小时里,陈欢夸老师围绕各个场馆,讲述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宁波帮人物故事,同学们紧随老师步伐,拍照、笔记毫不懈怠,还不时向老师发问。 “今天的研学活动很有意义。”行程接近尾声,海曙区储能中学初二学生姚景行告诉记者,“在宁波帮博物馆,我认识了很多‘宁波帮’人物,也对‘宁波帮’的桑梓情怀有了更深的感悟。”他说,感觉自己更爱宁波了,希望今后也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