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于习作视域下的语文要素勾连与活动设计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王 彦

    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先上阅读教学,最后再上单元写作教学,结果习作时学生往往作文生“惧”。究其原因,这是一种 “读写分离式”的单元习作教学模式,它已困扰学生习作能力提高多年。基于统编教材特点,笔者提出“习作视域下的语文要素勾连”,它以主题单元为依托,整合教材选文内容,对不同板块实行上勾下连,强调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之间的联系。它通过“化整为零”的分解动作,搭建“读写一体”的习作支架,分步落实习作要素在单元教学中的目标,降低学生作文生“惧”的心理。以下,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习作视域的单元要素梳理

    习作视域下,我们将单元导语和学习园地以及课后习题勾连起来进行习作要素建构,从而达成习作教学的目标。

    (一)前后勾连,在单元导语和语文园地中明确要素之“核心”

    单元导语中的习作要素为“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其中“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实质上也是写作教学的要素,即为写作教学中的详略得当要素。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十五这几天,其他日子一笔带过。细谈了详略得当的目的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并着重指出“习作时,先想好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其他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二) 篇章比对,在课后习题中明确要素之“定位”

    四篇选文除《古诗三首》以积淀民俗文化外,其他三篇课后习题同样也是围绕习作要素设计,当然习题也是同中有异。

    1.同一要素,反复训练。

    围绕 “详略得当,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三篇选文课后习题都有重点涉及。《北京的春节》第一题“……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腊八粥》第二小题“课后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部分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藏戏》在自读提示中说到“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的”。三篇选文,围绕本单元习作要素,以期通过反复训练达成习作目标。

    2. 同中有异,侧重不同。

    虽然每篇选文都指向同一习作要素,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北京的春节》课后第二题“……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侧重于地方民俗的语言特点。《藏戏》课后第三题“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侧重于运用怎样的言语形式把描写对象写得更加细腻。《藏戏》前面的阅读提示“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本文重在从传奇故事入手,强调它的趣味性和来历。

    (三)整体布局,在阅读教学与习作要求中明确要素之“联系”

    单元导语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教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四篇选文和一篇阅读链接。体现了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内在的关联性。但是在单元习作要求中,有了更高级的要求。诸如“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以及“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学生明白“更高级别的要求”与选文《腊八粥》《藏戏》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第一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前后勾连、篇章对比分析,就能梳理出本单元习作要素的教学目标。这就为下一步习作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二、化整为零的习作教学设计

    单元习作要素的教学目标如何达成呢?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1.课后习题,巧借学案。

    课前借助导学案,让学生对本单元习作的部分要素有初步了解。如《北京的春节》课后习题一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北京人过春节,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本课习题可定位为让学生了解详略得当的习作要素。依据课后习题,依次设计不同的习作要求,目的分解习作任务,易于习作要素的达成。

    2.课堂教学,读写结合。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视情况进行读写结合,达成习作要素的分解目标。比如《北京的春节》第二段“到年底,蒜泡的色如翡翠……”可以设计读写训练“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展示一组食物展品,比如:元宵、饺子、冰糖葫芦等,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进行特点描写。《腊八粥》中“花生脱了它的红外衣……”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语言描写,把对象写得很细腻。通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让学生掌握习作要素的学习。

    3.单元习作,依表而评。

    前期只是通过习题预习、读写结合等方式,进行习作教学要素的分解训练,学生还没有进行篇章习作要素练习。单元结束之后,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创作,此时难免会出现详略不当没有抓住重点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单元平时训练的习作要素,设计习作要素达成表,发动学生依照表格进行互动评价,尝试修改达成。可以自读自评自改,可以互阅互评修改,可以教师示范批改等方式。这样不但修订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还能逐步达成本单元的习作要求。

    三、读写一体的习作支架搭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学习支架,可以将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一系列学习支架,从而引领学生尽快通过“最近发展区”。

    1.根据要素图式,习得情节结构。

    阅读教学中,有的文本很长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思路。这时可借助于图式,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腊八粥》一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两个部分:一是等粥、一是喝粥。文章重点写的是等粥部分。内容比较长,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候可借助于情节图式来呈现。

    盼粥→分粥→想粥→望粥

    这个图式很直观地展示了八儿等粥心理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八儿的变化,来感受腊八粥味道鲜美的特点。学生在利用图式进行阅读学习中,也习得了习作要素中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作。

    2.利用要素表格,习得多角度表达。

    表格的特点简洁明了,很直观呈现事物的特点。比如《藏戏》一文。作者为了把藏戏这个剧种的特点向读者交代清楚,分别从藏戏的传说,藏戏的面具特点等四个角度进行全方位介绍。

    通过用表格形式把《藏戏》四个方面进行展示,学生马上就能习得写作可以多角度进行表达。

    3.仿写句段表达,习得言语形式。

    言语形式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要关注构成文本的言语形式。丁文宽先生早就撰文指出“学习言语就是要‘仿其形、仿其式、仿其意’”。本单元文本皆是名家名篇,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言语形式。例如:

    《腊八粥》中描写锅中的一切变化“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衣……”这段话写得很漂亮,让读者对食物垂涎三尺。作者运用的方法就是拟人加比喻相结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仿写训练。运用本段所学,写一种食物。经过训练,学生就会习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把事物描写得很细腻。

    通过前后勾连、篇章比对,确立单元习作要素学习目标;通过分解习作任务,达成习作要素;通过搭建支架,提供写作抓手。双管齐下,分解单元写作要素任务,方能降低学生作文生“惧”的心理。

    论文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qq.com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