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从2021年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以下统称“定向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8月5日新华社)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是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师范类招生录取持续走俏,今年在天津、云南等一些省份,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飙升,华中师范大学录取线仅比北大、清华低13分,东北师范大学录取线甚至超过了浙江大学,非部属师范院校也水涨船高。 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当老师,就可以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师范热”现象令人欣喜,但师资地区之间不平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近些年,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录取者几乎都是清北等名校毕业生。一边是“孔雀东南飞”,而另一边则是中西部地区依然面临师资匮乏之虞。尤其是一些偏远乡村,“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严重制约乡村教育的发展。 必须指出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师资除了总量不足,更突出的是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换言之,中西部地区不仅要充实教师队伍,更要想方设法吸引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加盟,而这正是“优师计划”的初衷所系。 “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毕业时免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除了上述“福利”之外,相关高校更要开设系列特色课程,集中优质资源支持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涵养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情怀,强化教学基本功,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引进来”只是开了个好头,接下来更要“留得住”,这就需要在提升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打通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切实发力。 随着“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推进落实,薪酬待遇问题基本上已经得到有效解决。教师是用心燃烧的人,待遇留人只是基本的物质基础,能否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收获职业的幸福感,才是真正的留人之道。在“分数为王”的评价模式下,很多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工作难见成效。尤其是一些升学率十分惨淡的乡村学校,课堂上甚至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教师的成就感、价值感被消解消耗,一有机会自然就纷纷选择“逃离”。 一言以蔽之,要想留住并充分发挥年轻老师的作用,必须要从如何让老师们“乐教”层面发力。惟其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乐于投身教育,形成良性循环。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