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金报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育与学习 两者也可兼得

2020年10月28日宁波四中男子足球队在省超级组比赛中获佳绩。 学校供图

今年6月,韩威回母校宁波三中看望师生。

受访者供图

    以往,体育生总是被归类到学习差的学生行列,学习和训练很难做到平衡。体育生未来的出路更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当下,一个个例子证明:两者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东京奥运会已经闭幕,宁波体教融合的探索有很多值得说道的故事。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章萍

    高考场外等待同学的韩威,你还记得吗?

    2018年高考现场,身高1米91的韩威站在宁波三中的校门口,等他的同学结束考试。他是第18届亚洲赛艇锦标赛上的铜牌选手。那年,他以赛艇项目第一名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当年,上海交大录取的同类学生才两位。韩威小学就读于江东中心小学,因为成绩优秀,毕业后考入兴宁中学,高中进入宁波三中。目前,他读大四,已经有三所学校向他抛出进一步深造的橄榄枝。他曾在2019年世界赛艇名校赛暨第三届西安昆明池国际赛艇名校赛、2019年全国赛艇大师赛大学组拿下冠军。

    三中是一所有运动因子的学校,不仅有赛艇,还有小球中心。早在2013年,宁波市第三中学就被命名为宁波市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小球)学校,2016年被市体育局、市教育局联合任命为宁波市小球训练中心训练基地。因此,三中校园里聚集了很多“明星”,比如省中学生网球锦标赛单打冠军、双打冠军竺捷;全国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南赛区双打亚军周靖凯。今年高三的竺捷已经被南京农业大学录取。

    小球中心的教练也就是学校的“老师”。几年来,学校开设羽毛球和乒乓球模块选修课,开发了网球、羽毛球基础技术等系列兴趣类特长课程,从成立体育社团到组建竞赛队伍,是教体结合的示范学校。三中的“小球”,有着非常明确的定位,学校致力于金字塔型的培养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近130人次在省级、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一个个小球运动员从三中走向浙江走向全国,也成为各高校争相“抢夺”的优秀生源。历年来,三中的体育生通过高水平运动员招考进入上海交大、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大、南京农业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同时,它又面向全体学生推广小球项目,从而推动体育运动从高精尖到大众化的普及。

    教体融合,在宁波遍地开花

    对体育局来说,宁波市第二少体校(体工大队)和隔壁的鄞江中学,以一座共济桥搭起了体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即第二少体校负责体育训练,鄞江中学负责文化课教学,充分发挥教育、体育部门的优势。通过多年的长期合作,双方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通过体育单考单招共有103名被高校录取,录取率稳定在80%左右,其中985、211大学录取17人。教练员则发挥专业优势担任鄞江中学体育选修课程的老师,每年在400多名高一新生中开设跆拳道、拳击、摔跤等体育特色班,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进一步丰富了鄞江中学特色办学的内容。鄞江中学副校长王志平骄傲地说:“这种基层体育组织与学校融合发展的模式,在全国都属于先进典型范例。”

    陈启文,目前是宁波大学附属学校的一位老师。2012年由宁波市第十五中学考入宁波四中篮球队,通过在校刻苦训练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2014年跟随宁波四中篮球队参加全国锦标赛并在同年取得浙江省第二名的好成绩,也获得了二级运动员的荣誉。随后在参加全国比赛后收到了中南大学试训邀请。2015年带领宁波四中在浙江省比赛中成功守住四强席位。2016年9月通过考试成功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并参加了第19届、20届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体育是宁波四中的传统品牌。2018年,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同时也是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男子篮球、男子足球队一直位列浙江省教育厅“阳光体育”品牌联赛前茅,男子篮球、女子篮球蝉联宁波市冠军18年。学校先后获得CAAU全国青少年业余篮球联赛冠军、浙江省校园足球联赛普高组总冠军、中国高中男篮联赛(浙江赛区)亚军……学校培养了200余名国家一、二级运动员,向北京体育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高校输送体育特长生200余名。

    理念的改变是第一位的,健康也是第一位的

    “以往,体育生并列学习差的学生行列,学习和训练很难做到平衡。体训生未来的出路更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当下,一个个例子证明:两者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宁波市教育局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说,宁波的中考政策,每年都允许高中段学校招生一定数量的体育特长生,对那些长期在少体校训练而又无法向省队输送的运动员,也可以通过中考特长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通过高考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等途径进入高校深造,既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提高学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四明中学排球队、姜山中学的足球队、慈湖中学的田径队等,都是体教融合的典范。

    体教融合成功的背后其实是理念的转变。

    “我一直是体校生,三中颠覆了以往我对体校生的认识。这里的文化课老师非常体谅我们训练、比赛的辛苦,我感觉自己被尊重了。班主任老师一发现文化课掉了,就会跟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然后给我们开小灶。反之,训练退步了,教练也会主动找班主任协商。”全国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双打亚军周旭帆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了对宁波体教融合探索的感触。

    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体育,找到了成长成才的之路。

    话题再回到奥运冠军。今天练就的“五金”,其实已经积蓄了很多年,体教融合也是。记者了解到,宁波市体育局和市教育局每两年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活动,每次评选180所左右的学校,项目覆盖30多个运动项目。一些县市区如奉化、海曙直接把少体校的牌子挂在中小学校,把专业教练员派驻到学校,这样既能发挥学校文化课教学优势,又克服了学训矛盾。

    竞技体育的作用还有辐射和引领。在这样的氛围下,宁波大部分的学校都开设主题式体育节,有特色体育课,这些改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到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获益终身。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