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达 慈溪市龙山镇实验小学 研学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但很多时候,受到各种条件制约,常常出现重“游”轻“研”的现象,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微共体”+“微研学”的模式,推动研学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现今,很多学校开设了各种研学课程,通过走访调查、劳动实践、义务宣传、社会志愿服务等形式,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知行合一,行于实践,“游”“学”兼得。但是很多时候,受到人员、资源、交通等条件的制约,研学活动重“游”轻“研”,大大影响了研学课程的有效性。 中高年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逐渐产生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为此,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微共体”+“微研学”的模式(简称“双微”模式)来解决农村学校研学活动中的种种制约,推进研学课程的有效实施,改变“重游轻研”的现象,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真正学会。 一、利用“双微”模式,破解学校研学困境 (一)“双微”的基本模式 微共体,是指四、五个学习伙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的微型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在较短时间内一起探究的合作型学习方式。对于很多农村学生来说,独自进行一些挑战性的、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容易引发畏难情绪。如果依托微共体这个载体,可以大大降低学习的难度,学习显然就会顺利许多。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将微共体引入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有效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思考,在互动交流中合作,在灵动碰撞中提升,从而有效促进他们的发展。 微研学,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从人员、时间、地点、环境、资源等方面,灵活机动且行知有实效的微观研学旅行,具有人员“微”范围、目标“微”定位、资源“微”选择等特点。 结合当地特点、学校特色、学生学情,拓展和补充国家和地方课程,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童眼看家乡”为主题研学课程开发之路。对周边资源进行梳理后,选取12处离学校比较近的、教育价值较高的资源,作为学校研学基地。每学期,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小范围、短时间的游览、参观、体验、交际,认识自然和社会,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从而增长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 (二)“双微”模式的实施特点 利用“微共体”“微研学”的各自优势,学校积极探索以“微共体”+“微研学”的方式来解决农村学校在研学过程中人员、资源、交通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约。这种模式有以下特点: 1.合作更明显。在研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微共体合作来完成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从而来实现研学课程的目标。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以及生存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2.操作更灵活。研学时间不长,研学地点离学校也不远,只要天气允许,随时都可以组织进行。 3.研究更自由。采用微研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原以为高大上的研学活动降低难度,更趋于简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 二、探索“双微”模式,促使研学有效实施 以我校五年级“非遗传承之旅”为例,谈谈微共体推进学校研学课程有效实施的几点策略。 (一)组建微共体,明确微目标 1. 引导自主选择,组建微共体。 在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交际水平、兴趣爱好等进行组合的基础上,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微调。微共体成立好后,须进行角色分配,如组长、小记者、汇报员,做到责任到人。 2.解构研学活动,提炼微主题。 研学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一门课程,应该需要明确的教学目标,学校根据研学课程的总体目标,细化活动的具体目标。确定目标之后,由微共体成员共同商量,确定研究内容、制定计划书,也可由教师罗列出几个研究内容供学生们参考。 3. 研前充分储备,明晰微目标。 没有以自主探究学习为基础的合作是无根的木桩,是没有生命力的。研学前,学生必须进行自主学习,从网上、书籍中搜集相应的内容,并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只有这样,在微共体合作时,才能带着自己较为深入的思考,进行思维的碰撞,才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发挥协同力,合作微研行 1.赏古典家具,共叹精湛工艺。 红木博物馆陈列着各式红木家具、精品小件和主人几十年“淘宝”精华,可谓琳琅满目。以微共体的同学们依次参观,浓厚的红木芬芳袭来,小到各色木梳、手串、摆件,大到雕花木床、屏风,同学们不禁对这一件件非遗作品背后的高超工艺和厚重历史啧啧赞叹。 2.听榫卯课堂,共悟工匠精神。 一榫一卯,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通过木匠师傅的榫卯结构的讲解,微共体成员们知道了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了解了榫卯结构及其在中国各种建筑、家具中的应用。 3.答竞猜游戏,共晓非遗知识。 讲课完毕,木匠师傅还增加了一个知识竞猜的环节,同学们以微共体为单位进行必答、抢答等形式比赛。通过竞猜,同学们对榫卯工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充分调动了他们研学的积极性。 4.装小木凳子,共学工匠精神。 同学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能体验到这样的活动。大家发现拆散的木凳里面没有一根钉子,更没有涂任何胶水,完全靠榫卯结构连接起来的。微共体成员们亲手拆解后,又一起探究、合作重组小木凳,让他们过了一把“匠人瘾”。 (三)聚焦微目标,互评微研学 1.集中展示,分享研学成果。 (1)展示内容:追求独具个性。 除了微共体同学共同完成的研学手册之外,或许还会有许多研学成果。因此,班主任要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分组展示。微共体展示的内容可以是手抄报,也可以是参观体会文章,甚至是绘画作品、调查报告…… (2)展示形式:追求灵活多样。 除了线下的集中展示之外,还可以在线上展示。随着智能技术的普及,微共体成员可以把自己小组的活动照片、录音、微视频等,汇总整理后发布在微信公众号、美篇中。这样每一位同学都能分享到他们的研学成果。 (3)展示对象:鼓励人人参与。 成果的分享可以由微共体内成员分块负责汇报,也可以由汇报员先发言,再由其他组员接力补充。汇报完毕,其他组员可以质疑问。鼓励弱势学生优先发言,避免汇报交流成为“学霸”的舞台。 2.多元评价,提升综合素养。 (1)评价对象:关注团队成果。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绩不再凸显,微共体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教师应在每一次研学活动结束后, 对微共体的研学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如评选出优秀微共体和优秀个人,让微共体成员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他们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优秀微共体的表彰会,也是一个研学经验的分享会。 (2)评价主体:引入多方评价。 微共体成员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在研学任务结束后,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微共体内同学互评、班级同学互评,再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研学基地评价……让更多的不同人群参与进来,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被评价者从中得到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努力的方向。 (3)评价标准:注重素养提升。 在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动手能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成果都可以作为标准进行评价,多方面、多角度评价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双微”模式在研学课程中的实践,不仅拓展了学生学习平台,还使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责任感。但我们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相信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定会使研学成为深化学校特色、落实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常态。 论文投稿邮箱:xiandaijinbao@qq.com
|